布鲁氏菌病全攻略:预防与应对指南

布鲁氏菌病全攻略:预防与应对指南
作者:张玉   单位:隆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684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布病,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菌的名称,人畜均有感染可能性,且具有传染性。该细菌的环境适应性很强,自然界与动物皮毛上均可分布,且存活时间较长。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患病风险,总结以下几类易感人群:

畜牧养殖者:很多患者存在与家畜长期密切接触情况,若皮肤破损,在接触时容易被细菌感染,若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则发病风险较高。

屠宰加工者:某些病畜未被发现,在屠宰时接触血液、内脏等,沾染细菌,容易被感染。在环境上,屠宰场通风条件差,细菌长时间停留在操作区域,也是有被感染风险的。

兽医:兽医与病畜接触机会较高,防疫接种、接生时若防护不到位,可因接触布鲁氏菌而被感染。

布鲁氏菌病发生后,准确判断很关键

布鲁氏菌病有急慢性两种类型,若未能及时发现与治疗,存在诱发其他系统感染可能性,严重者甚至可因脑病及全身感染等威胁生命安全。那么怎么判断是否被感染呢?为大家介绍以下几种方法:

急性布病:急性感染后,症状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虚弱无力等。一般以高热为主,体温最高可达到40℃,因为发热会表现为寒战、乏力、头晕头痛等。多数患者体温波动明显,反复高热。出汗主要集中在发热后及夜间,出汗量大,可致衣物湿透。关节疼痛分布在膝关节、髋关节、肩关节,并伴随肌肉酸痛。

慢性布病:慢性布病可由急性病发展而来,常规情况下,病程超过1年会发展成为慢性布病。此种类型缺乏特异性表现,例如,低热、乏力症状不易被察觉,也有部分患者存在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的感觉。

布鲁氏菌病发生后,这些应对措施很有效

根据以上常见症状表现,如果怀疑自身被感染,要及时到医院接受系统检查。目前临床可通过血清学检测、细菌培养等方式确诊疾病。这种疾病对人体危害性比较大,确诊之后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对症用药:因为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要及时应用抗生素,快速控制感染病情,一般用药7周左右可见效。若病情比较严重或者已经出现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应适当延长用药时间。

生活方式管理:在用药治疗期间,改变生活方式也是能够起到辅助作用的。在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维生素(新鲜蔬果)、蛋白质类食物(鱼类、豆类等),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

预防布鲁氏菌病,了解传播渠道很有必要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传染病,可根据传播渠道有效预防,总结主要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如下:

接触传播:是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人的皮肤黏膜与受感染家畜接触时感染风险较高,很多牧民因为手臂或腿部有伤口而被细菌入侵感染。牧民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与家畜密切接触,同时定期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针对流产家畜胎儿、胎衣等做无害化处理,预防细菌扩散及传播。发现有患病家畜,及时请兽医治疗,若感染严重且判断无治疗价值,应及时扑杀并深埋或焚烧处理。对患病家畜所处圈舍充分清洗、消毒,避免残留细菌造成其他家畜被感染。

消化道传播:这种细菌能够长时间体外存活,例如,某些食物沾染上细菌,人在食用之后也是能够被感染的。某些病畜肉被投入市场售卖,如果未通过高温杀菌,食用后被感染可能性较高。某些牛奶没有通过严格消毒处理,如果源头牛羊患布鲁氏菌病,则人在饮用这些牛奶后可能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不饮用未通过消毒处理的奶类,注意餐具定期消毒。

呼吸道传播:该细菌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存活,随着尘埃飞扬形成气溶胶,一旦吸入体内,便可能被感染。保持牛羊舍、屠宰场等高危场所良好通风条件,减少细菌残留,处理患病家畜时佩戴防护口罩。

总结而言,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人被感染后会侵袭免疫系统,即便治愈后,也多存在免疫力低于常人的情况。因此,针对该病要注重及时治疗及有效防控,以上分享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帮助。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