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口疼 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心口疼 家长该怎么做
作者:朱娇娇   单位:武胜县人民医院
664

当孩子捂着胸口说“疼”时,家长往往会瞬间紧张——会不会是心脏出了大问题?其实,儿童心口疼的原因复杂,多数情况并非严重心脏疾病,但需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既能避免恐慌,也能及时捕捉危险信号。

孩子心口疼,家长先做这3步

面对孩子心口疼,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焦虑传递给孩子,同时按以下步骤处理:

立即安抚,停止活动:让孩子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跑跳、攀爬等剧烈运动,减少身体耗氧。可以轻声询问“哪里疼?像什么感觉?”,但不要反复追问,以免孩子紧张加重不适。

细致观察,记录关键信息:重点观察疼痛的4个核心特征——位置(是胸口正中间、左侧还是肋骨下方?)、性质(是刺痛、胀痛还是压榨样疼?)、持续时间(几秒、几分钟还是更久?)、伴随症状(是否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出汗、恶心、晕厥等?)。比如孩子说“胸口中间像针扎一样疼,几秒钟就好”,与“左侧胸口闷疼,还喘不上气”,背后原因可能完全不同。

不盲目用药,不强行按压:不要自行给孩子吃止痛药(如布洛芬),止痛药可能掩盖症状,影响医生判断;也不要用力按压疼痛部位,以免加重肌肉或内脏不适。

孩子心口疼,多数不是“心脏问题”

临床中仅5%~10%儿童心口疼与心脏相关,常见非心脏原因分3类:

1.胸壁与肌肉骨骼问题(占60%以上)

生长性疼痛:6-12岁儿童多见,胸廓生长致肌肉牵拉,短暂刺痛(几秒到几分钟),休息后缓解。

运动损伤:跑跳、姿势不当致肌肉拉伤,疼痛固定,按压/活动时加重。皮肤神经问题:带状疱疹早期或肋间神经刺激,伴局部皮肤敏感。

2.消化系统问题

胃食管反流: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多见,饭后心口烧灼感,平躺加重、坐起缓解,可能伴反酸。

胃炎/肠痉挛:饮食不规律致疼痛放射至胸口,伴腹胀、恶心,热敷/排便后减轻。

3.呼吸系统问题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牵拉胸壁肌肉,伴鼻塞、咽痛,感冒好转后疼痛消失。肺炎/胸膜炎:伴发热、咳嗽加重、呼吸困难,疼痛随呼吸/咳嗽加重,需就医。

这些情况可能是“心脏问题”

心脏相关疼痛虽少但严重,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

1.疼痛持续超15分钟,或运动后加重、休息不缓解;

2.伴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大汗、呼吸困难、晕厥、精神萎靡;

3.孩子有先心病史、近期感冒史(心肌炎多在感冒后1-3周),或家族有心脏病史。

常见心脏原因:心肌炎(病毒感染致,伴乏力、心慌)、先心病(未治疗致心脏负荷加重)、心包炎(刺痛,随呼吸/体位加重,伴发热)。

何时必须就医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儿科或儿童心内科就诊:

1.疼痛持续超过10分钟,或反复疼痛多次;

2.伴随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晕厥、大汗等危险症状;

3.有心脏病史、近期感冒史,或疼痛随运动加重;

4.家长无法判断疼痛原因,或孩子精神状态差。

医生会做哪些检查

1.体格检查:听诊心脏有无杂音,检查胸壁有无压痛,判断是否存在肌肉或骨骼问题;

2.心电图(ECG):初步排查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包炎等心脏问题,是儿童心口疼的首选检查;

3.心脏超声: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可确诊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包积液等;

4.血液检查:如心肌酶谱(判断是否有心肌损伤)、血常规(排查感染)、C反应蛋白(判断炎症);

5.胸片:排查肺炎、胸膜炎、气胸等呼吸系统问题。

家长记住这3个关键

1.不恐慌,先观察:多数疼痛休息可缓解,重点记录疼痛细节;

2.辨信号,早就医:出现“持续疼痛、危险症状和特殊背景”,别拖延;

3.日常预防:运动前充分热身,规律饮食,预防感冒,先心病孩子定期复查。

家长细心观察、科学应对,既不忽视危险信号,也不盲目焦虑,才能守护孩子的健康。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