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手术后疼痛如何护理

骨折患者手术后疼痛如何护理
作者:王玲玲   单位:白山市人民医院
116

“骨头断了不疼才怪。”这句话说得没错,尤其是刚经历过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那种又胀又痛的感觉往往让人彻夜难眠,连翻个身都要小心翼翼。但其实术后的疼痛并非只能咬牙忍着,科学的护理方式不仅能缓解痛感,还能帮助伤口更快恢复。本文就来说说,骨折术后疼痛应该怎么护理,哪些方法真正对患者有帮助。

按时用药,别等痛上来

术后前几天是疼痛最明显的时候,医生通常会开一些镇痛药物,比如口服止痛片、注射类镇痛剂或局部镇痛贴。服药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不要等疼得难忍时才想起用药。按时服药的好处在于能维持血液中药物的稳定浓度,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疼痛。如果错过了最佳服药时机,药效来得慢,疼痛感就会“钻空子”加重。对于不能口服药的患者,医生还会考虑静脉输液或使用镇痛泵,这类设备可以实现按需止痛,也相对更安全有效。

体位正确,动静结合

术后卧床休息并不代表一动不动。相反,科学的体位摆放和适度的肢体活动,能有效减少术后肿胀和僵硬,也有助于缓解因压迫或血流不畅引起的疼痛。首先保持手术部位抬高,是缓解术后肿胀与疼痛的基本方法。比如下肢骨折患者,可以用枕头垫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上肢骨折患者则可使用吊带或三角巾支托手臂。适度的活动也是关键,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早期可以尝试做一些不涉及骨折部位的简单动作,比如握拳、伸指、踝泵运动等。这些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栓风险,也能让身体“活络”起来从而减轻疼痛。所有的活动都必须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锻炼,更不能自作主张去负重或用力活动受伤部位。

冰敷也有讲究

冰敷是常见的止痛方法,尤其适用于术后早期肿胀明显的时候。正确的冰敷可以让局部血管收缩,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但很多人使用冰袋时操作不当,反而让皮肤受伤。例如直接将冰袋贴在皮肤上,可能引起低温烫伤;冰敷时间过长(超过20分钟)也会适得其反。标准的冰敷方法是:在术后24至72小时内,每次敷15至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冰袋应包裹一层干毛巾或纱布,避免与皮肤直接接触。冰敷部位一般选择在疼痛或肿胀最明显的位置,但要避开手术切口,以免引起感染。

别让负面情绪加剧疼痛

术后疼痛并不只是身体的问题,心理上的焦虑、紧张和恐惧也会加重疼痛的感觉。尤其是一些年长患者或手术经历较为痛苦的人,容易出现“越想越痛”的恶性循环。此时家属的安慰、医护人员的耐心沟通,以及良好的住院环境都很重要。患者若能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疼痛的主观感受就会明显下降。音乐疗法、冥想、呼吸训练等非药物手段,也在临床上被证实具有一定的缓解疼痛作用。安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和熟悉的陪伴,对术后康复同样不可或缺。

饮食助力康复

别忽视餐桌上的力量,术后恢复期正是身体修复组织、对抗炎症的时候,需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些抗炎作用较强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绿叶蔬菜、全谷物,对缓解术后炎症和不适有积极作用。但是要避免吃太多油腻、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这些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也容易引起术后便秘,间接导致腹部压力升高,引起骨折部位牵扯性疼痛。多喝水、注意排便通畅,也是间接减轻疼痛的重要因素。因为术后便秘可能会让患者在排便时用力,也有可能引起伤口疼痛加重。

循序渐进才更安全

很多患者一听到“可以下床”就迫不及待,想早早恢复正常生活。但术后康复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尤其是骨折患者,骨头愈合有其自然周期,操之过急往往会适得其反。术后疼痛管理也一样,并非“一招止痛到底”。不同恢复阶段的疼痛性质和强度不同,护理策略也要动态调整。疼痛缓解的“终极目标”不只是让患者感觉不到痛,而是帮助他们逐步摆脱对药物的依赖,回归正常生活节奏。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