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带你走出认知误区

白内障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带你走出认知误区
作者:赵邦平   单位:广汉雒康医院眼科
616

在眼科疾病中,白内障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超过 80%,80 岁以上人群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白内障。然而,由于认知误区,许多患者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事实上,白内障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保留视力,重拾清晰世界。

白内障:眼睛里的 “迷雾”

白内障的本质是晶状体混浊。晶状体如同相机镜头,正常时透明清澈,能将光线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蛋白逐渐变性、沉淀,像透明玻璃蒙上雾气,导致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对强光敏感等症状。

除年龄外,长期紫外线照射(如高原居民发病率更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眼部外伤、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及遗传因素,都可能加速晶状体混浊。且白内障并非老年人专利,少数年轻人甚至新生儿也可能因先天性因素或外伤患病。

常见认知误区:耽误治疗的 “拦路虎”

误区一:“眼药水能治好白内障”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市面上宣称 “治疗白内障” 的眼药水,仅能暂时缓解眼部干涩等不适,无法逆转晶状体混浊。晶状体蛋白变性是不可逆的,就像煮熟的鸡蛋无法变回液态,目前没有药物能彻底治愈白内障。盲目依赖眼药水,只会延误治疗。

误区二:“白内障要‘成熟’了才能手术”

这是过去医疗条件有限时的观念。过去技术落后,需等晶状体完全混浊、变硬后才能手术,效果较差。如今白内障手术已进入微创时代,只要视力下降影响正常生活(如导致看报、过马路、做家务出现困难),就可手术。此时晶状体尚未完全硬化,手术难度低、恢复快、视力提升明显。若等到 “成熟”,可能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增加手术风险。

误区三:“年纪太大,手术风险高,没必要治了”

年龄并非白内障手术的禁忌。随着麻醉技术和手术设备进步,80 岁、90 岁高龄患者只要身体状况良好(无心肺功能严重衰竭等禁忌症),都能安全手术。临床上,百岁老人成功手术的案例不少见。高龄老人更需要清晰视力保障生活安全,避免因视力模糊导致跌倒、骨折等意外。

误区四:“术后会复发,白花钱”

部分患者担心术后 “复发”,其实是对 “后发性白内障” 的误解。手术中会保留晶状体后囊膜支撑人工晶状体,少数患者术后后囊膜可能混浊导致视力下降,这并非复发,只需 5 分钟左右的激光治疗即可恢复视力,无需再次手术。

早发现、早治疗:白内障的 “破解之道”

如何早期发现白内障?

白内障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检查:

看东西逐渐模糊,强光下更明显,如白天开车觉得对面车灯刺眼、看不清路况。

看物体出现重影,单眼视物时也会如此。

原本的老花眼突然 “好转”,不用戴镜也能看清近处,但看远处更模糊,这是晶状体混浊导致屈光状态暂时改变。

对颜色敏感度下降,看到的东西色彩暗淡。

定期眼部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建议 50 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检测、裂隙灯检查(直接观察晶状体状态)等,以便及时发现病变。

手术治疗: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国际公认的主流术式。手术仅需 10-15 分钟,医生通过 3 毫米左右的微小切口,用超声波将混浊晶状体粉碎吸出,再植入透明人工晶状体。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能看清,一周左右即可正常生活。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需依患者需求和眼部条件而定。普通球面人工晶状体可满足基本视力需求;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提高夜间视力,减少眩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可同时改善远、中、近视力,适合频繁看手机、读书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推荐,无需盲目追求高价。

术后护理:守护清晰视力的 “最后一公里”

术后护理对恢复效果至关重要。术后一周内避免揉眼、低头弯腰提重物,防止眼部压力升高;洗脸、洗头时避免污水入眼,遵医嘱用抗生素眼药水防感染;外出戴太阳镜,减少紫外线刺激;饮食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 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助力眼部组织修复。

白内障如同眼睛里的 “迷雾”,现代医学技术已能轻松吹散。打破认知误区,正视疾病规律,才能在最佳时机接受科学治疗。重视眼部健康,别让 “看不清” 成为生活阻碍。记住,白内障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清晰世界始终在眼前。

2025-07-2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