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指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对身体脊柱造成的压迫或断裂,它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好发于青壮年。脊髓损伤可能会“切断”大脑和身体器官之间的联系,给患者造成截瘫,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如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患者是有可能完全恢复正常的。
脊髓为何会影响到肢体
脊髓是人体中枢神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大脑与身体联络的“通道”,主要负责传导大脑信号以及支配身体四肢。当脊髓受损时(如车祸、摔跤导致的骨折压迫等),若损伤部位在颈髓,会影响到四肢活动;若在胸部和腰部,则会影响到下肢造成截瘫。因此,损伤的程度越重、位置越高,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就越明显。
初期锻炼
对于初期卧床的患者来说,要根据患者的肌力检查结果来进行适当的锻炼。初期患者因瘫痪导致四肢无力,正处于急性期,且伤口还未痊愈导致病情不稳定。其核心锻炼的重点是“预防恶化”。可以通过对身体四肢按摩来为肢体保持其良好的功能,从而防止患者身体肌肉萎缩,以及造成骨质疏松和关节挛缩畸形等,并改善关节的灵活度。因此在初期增强肌力锻炼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中患者在床上的锻炼是基础。此时,由于卧床患者截瘫部位无感觉且不能随意翻动体位,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期受压容易出现褥疮,故可进行翻身锻炼(每2小时一次)。翻身时,可用枕头或靠垫垫在后背部和双腿之间,并保持肢体于中立位(如膝关节微屈),避免外翻。可借助握力器、拉力器等辅助工具进行上肢主动锻炼。同时还包括腹部肌肉锻炼:采用“卧位、抬头、起坐”的方式,或在腹部放置沙袋,通过腹部反复收缩来锻炼腹肌。另外还有“靠坐、扶坐”等起坐锻炼。通过这些肌力锻炼可以刺激神经细胞重新建立连接,绕开损伤部位为大脑传递信号。例如某截瘫患者通过长期的下肢被动活动,逐渐恢复部分屈膝和伸踝能力。
此外在对患者进行肌力锻炼时,患者因长期卧床,导致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不能顺畅地排出,所以会引起肺部感染。可以采取吹气球方法对患者进行呼吸锻炼,以及进一步辅助患者进行咳嗽锻炼。
恢复期锻炼
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可根据其身体恢复程度(生命体征稳定、并发症得到控制),进入恢复期训练。此阶段的重点为“唤醒残存的肌力”,以及改善协调能力。为进一步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快速恢复,对于已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可进行以下锻炼:一是牵伸锻炼,如拉伸小腿肌肉以改善足下垂,此方法可有效缓解肌肉痉挛,增加关节活动度,也可借助踝足矫正器保持脚踝中立位以预防足下垂;二是平衡锻炼,可借助平衡板、平行杠等锻炼身体对重心的控制能力;三是任务导向锻炼,通过模拟捡东西、穿衣服等日常生活动作,让大脑重新“学习和指挥”肢体。
另外,还可练习站立,站立时可进行膝关节和髋关节的屈伸运动,同时锻炼踢腿和摆腿,并依靠上肢支撑进行下肢活动,以进一步加强下肢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加强一些行走锻炼,每天走10分钟左右即可。同时,患者在完成上肢运动后,最后要进行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简单锻炼。例如一日三餐的正常吃饭、刷牙洗漱、上厕所等。研究表明,除四肢瘫痪患者外,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恢复期锻炼,在身体恢复的同时达到日常生活自理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为应对患者在初期可能出现的骨质疏松问题,应让其多晒太阳,同时多吃补钙食物。
结语
对于脊髓损伤的患者来说,康复锻炼是一个缓慢而又艰难的过程,其意义不只是恢复行走,同时还可以预防肺炎和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每一次关节活动,都是在为神经系统“铺路”。同时,配合科学训练,能让患者肢体在现有基础上更快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