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堵了”?斑块破裂如何引发心梗?

冠心病就是“心脏血管堵了”?斑块破裂如何引发心梗?
作者:吴艳林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5054

心脏是人体最精密的“发动机”,而冠状动脉则是为这台发动机输送“燃料”的“油管”。当这些“油管”因动脉粥样硬化出现堵塞时,心脏供血不足,就会引发冠心病——这一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据统计,我国冠心病患者已超过1100万,但公众对其本质和致命并发症——心肌梗死的认知仍存在诸多误区。本文将揭开冠心病与心肌梗死的病理面纱,解析“血管堵塞”如何演变为“心脏猝死”。

一、冠心病:心脏血管的“慢性堵塞危机”

冠心病全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核心病理改变是冠状动脉内壁的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这一过程如同水管内壁逐渐堆积水垢,最终阻碍水流。

1. 斑块的形成:一场持续数十年的“血管内战争”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在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刺激下受损,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趁机渗入血管壁,被氧化修饰后触发炎症反应。巨噬细胞吞噬氧化LDL-C形成“泡沫细胞”,这些细胞死亡后释放脂质核心,与纤维组织共同构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表面覆盖的纤维帽厚度决定其稳定性:厚纤维帽斑块如同“厚皮汤圆”,不易破裂;薄纤维帽斑块则像“薄皮包子”,在血流冲击下极易破溃。

2. 血管狭窄的“隐形杀手”特性

当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时,心肌供血在静息状态下尚可维持,但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会显著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下颌)。若狭窄超过75%,即使静息状态也可能出现心肌缺血,此时患者常感到胸闷、乏力,甚至发生无症状心肌梗死(尤其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疼痛感知迟钝)。

3. 冠心病的“帮凶”矩阵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构成冠心病四大可控危险因素。以吸烟为例,烟草中的尼古丁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迫使心脏加倍工作;而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壁承受的剪切力是常人的3倍,加速斑块破裂风险。此外,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等不可控因素也会通过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机制协同作恶。

二、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引发的“血管塌方”

当不稳定斑块纤维帽破裂,暴露的脂质核心会瞬间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若血栓未完全阻塞血管,可引发不稳定性心绞痛;若血栓完全堵塞血管,或斑块碎片随血流栓塞远端血管,就会导致心肌梗死——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在30分钟内开始坏死,6小时后梗死区域完全凝固性坏死。

1. 斑块破裂的“导火索”

血流动力学冲击:剧烈运动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可达静息时的5倍,对斑块形成强烈剪切力。

炎症风暴:类风湿关节炎、牙周炎等慢性炎症疾病患者血液中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可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纤维帽胶原,使斑块变得“松软易碎”。

血管痉挛:吸烟、寒冷刺激或精神应激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原本狭窄的血管进一步收缩,如同“雪上加霜”。

2. 血栓形成的“连锁反应”

斑块破裂后,血小板释放ADP、血栓素A2等物质招募更多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核心;同时激活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包裹血小板,形成红色血栓外壳。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较常人升高30%,更易形成顽固性血栓。

3. 心肌梗死的“致命时间窗”

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时间极短:

缺血15分钟:心肌代谢由有氧转为无氧,ATP储备消耗殆尽;

缺血30分钟:心肌细胞膜电位消失,出现不可逆损伤;

缺血6小时:梗死区域心肌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脏收缩功能永久丧失。

因此,心肌梗死抢救的“黄金时间”仅为发病后2小时内,每延迟1分钟开通血管,死亡率增加1%。

结语

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胸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服(若3次无效需警惕心肌梗死)。家庭急救包中应备有阿司匹林肠溶片(嚼服300mg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确保所有家庭成员掌握心肺复苏术(CPR)。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