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缺铁性贫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它如同潜藏在孩子健康道路上的“小怪兽”,可能阻碍孩子的茁壮成长。对于家长们而言,了解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要点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健康,还能有效预防贫血情况的加重。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要点。
饮食护理是基础
1.富含铁元素食物的选择
肉类:瘦肉(如牛肉、猪肉、羊肉)是优质血红素铁的来源,生物利用率高。牛肉每100克含铁约2.8毫克,建议制成肉泥,从少量开始添加,观察过敏反应后逐渐增量。鸡肉每100克含铁约1.4毫克,可制作成丸子汤,兼顾美味与营养。
动物肝脏:猪肝、鸡肝等含铁丰富,猪肝每100克含铁高达22.6毫克,但胆固醇含量较高,需适量食用。建议制成肝泥,每周1-2次,每次10-15克。制作时需洗净去筋膜,煮熟后压成泥状。
豆类:大豆及其制品是植物性铁的良好来源,黄豆每100克含铁约8.2毫克,可提前浸泡后煮成软烂的黄豆粥。豆腐每100克含铁约1.9毫克,适合制作成羹类辅食。
绿叶蔬菜:菠菜、西兰花等含铁量较低(菠菜每100克约2.9毫克,西兰花约1毫克),且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食用前建议焯水去草酸,菠菜可切碎加入鸡蛋羹,西兰花蒸熟打泥后拌入米粉。
2.促进铁吸收的食物搭配
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维生素C能促进铁吸收,推荐橙子(每100克含33毫克)榨汁饮用,猕猴桃(每100克含62毫克)制泥,每日2-3勺,可在食用含铁食物后间隔食用,以提升吸收效率。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1-3岁儿童每日需摄入300-500毫升牛奶(每100毫升含3克蛋白质),1个水煮蛋(每100克含13.3克蛋白质),或鲈鱼泥(每100克含18.6克蛋白质)等优质蛋白食物。
生活习惯护理要养成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对恢复至关重要,1-3岁幼儿每日需12-14小时睡眠,3-6岁儿童需10-12小时。建议固定作息时间,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动,可通过轻柔故事帮助孩子放松入睡。
适当运动:适当运动可增强体质,1-2岁幼儿可进行室内爬行、行走;2-3岁儿童可户外活动20-30分钟/次,每日1-2次;3-6岁可选择骑自行车、跳绳等,每次30-45分钟,每周3-5次。运动后及时补水,避免过度疲劳。
预防感染:贫血患儿抵抗力较弱,需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每次不少于20秒),餐具、玩具定期消毒(煮沸15-2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用药护理需谨慎
1.铁剂的选择与服用
铁剂选择:重度贫血需遵医嘱使用铁剂,常用硫酸亚铁(含铁20%)、富马酸亚铁(含铁33%)、葡萄糖酸亚铁(含铁12%)等,医生会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类型,家长需严格按医嘱购买使用。
服用方法:铁剂宜在两餐间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建议用吸管服用,避免牙齿染色。服用后大便变黑属正常现象,需与维生素C同服,促进吸收,可间隔半小时饮用橙汁等富含维C饮品。
注意事项:需严格按医嘱剂量服用,过量可能导致铁中毒(如恶心、呕吐等)。若出现严重胃肠道不适,需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治疗效果。
2.其他药物的配合
除铁剂外,医生可能开具维生素B12、叶酸等辅助药物。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细胞分裂及神经系统发育,需遵医嘱按时服用,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叶酸避免与抗惊厥药同服),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心理护理不容忽视
关注孩子情绪变化:患儿可能因不适出现烦躁、哭闹等情绪,家长需加强陪伴与安抚。当孩子因不适哭闹时,通过拥抱、安抚话语(如“妈妈在,很快会好的”)稳定情绪,增强安全感。
鼓励与引导:家长应鼓励孩子配合治疗,对3-6岁儿童可用“吃这些能变强壮,像超级英雄一样”等话语解释治疗必要性,并对孩子的配合行为及时给予表扬(如小贴纸、糖果),以提升其积极性。
营造温馨环境:一个温馨的环境有助于孩子心理恢复:保持室内整洁通风,温度22-24℃、湿度50%-60%,摆放孩子喜欢的玩具图书;家庭成员和睦相处,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提供充满安全感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