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2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全球约3.39亿人受其困扰。哮喘急性发作的程度轻重不一,病情进展速度也有所不同,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在数分钟内危及生命。然而,现实中常出现药物缺失的突发状况。掌握急救法,可最大限度争取救治时间。
第一步:快速识别危险信号
哮喘发作并非突然窒息,而是呈现渐进性恶化过程。患者初期表现为呼吸急促(每分钟>30次)、说话断续、前胸紧缩感;10-15分钟后可能出现三凹征(锁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鼻翼扇动、端坐呼吸;严重者意识模糊、口唇发绀(青紫)、大汗淋漓。
关键判断标准:
呼气比吸气更困难(类似拉风箱声)。
峰流速仪检测值低于个人最佳值的50%。
既往有因哮喘急诊就医史。
特别提醒:儿童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活动力下降,需家长高度警惕。
第二步:无药环境下的物理干预
在确认哮喘发作且无急救药物时,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呼吸节奏
腹式呼吸训练: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一手放于胸部,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通过膈肌运动改善通气效率。
延长呼气时间:采用"4-7-8呼吸法":用鼻缓慢吸气4秒→屏息7秒→用口缓慢呼气8秒(发"嘘"声),重复3次可缓解支气管痉挛。
2.改善体位引流
前倾坐位:身体前倾30°,双臂支撑于膝盖或桌面,利用重力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对肺部的压迫。
侧卧位排痰:若伴有痰液堵塞,左侧卧时右肺向上,右侧卧时左肺向上,轻拍背部(从下至上、从外至内)促进痰液排出。
3.环境控制
脱离过敏原:立即离开花粉、尘螨、冷空气等刺激环境,进入通风良好处。
调节温湿度:用湿毛巾覆盖口鼻增加吸入空气湿度(相对湿度40%-60%),避免干燥空气进一步刺激气道。
心理安抚:紧张情绪会加重症状,可通过播放舒缓音乐、引导想象平静场景等方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
第三步:寻求专业医疗救助
完成上述处理后,必须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1.紧急呼叫120
明确告知调度员:“哮喘急性发作,无急救药物”。持续观察患者状态,及时向调度员更新信息(如意识水平、呼吸频率变化)。
2.途中监护要点
持续供氧:若现场有便携式氧气瓶,调节流量至2-3L/min,避免高浓度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生命体征监测:用手机秒表功能记录呼吸频率,触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强弱,观察指甲床颜色变化。
预防呕吐误吸:若患者有恶心感,将其头部转向一侧,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
3.到达医院后的配合
主动提供病史:包括哮喘病程、最近用药情况、既往严重发作史。
接受检查时保持体位:进行肺功能检测前需静坐15分钟,避免运动干扰结果。
理解治疗方案:重度发作可能需要无创通气、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等强化治疗。
预防胜于急救:日常管理要点
1.药物随身携带:控制类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缓解类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分开放置,定期检查有效期。
2.制定应急预案:与家人约定“哮喘发作暗号”,在公共场所提前了解最近医疗机构位置。
3.佩戴医疗标识:建议哮喘患者佩戴刻有“ASTHMA”的医用手环,便于紧急情况下快速识别。
4.定期肺功能检测: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动态评估气道高反应性变化。
哮喘急性发作的黄金救援时间在发病后30分钟内。虽然无药环境下的急救措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但科学处置可显著降低气管插管率和死亡率。每位患者都应通过专业机构学习急救技能,定期参加哮喘知识更新培训,将疾病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