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堪称健康“隐形杀手”,尤其威胁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其狡猾在于初期症状酷似普通感冒,极易延误治疗。须知,肺炎至今仍是全球儿童死亡主因之一,老人因此病引发的死亡率也极高。
认清这些信号,别让肺炎“蒙混过关”
肺炎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但它的症状常常具有迷惑性。典型的表现包括持续3天以上的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咳嗽咳痰(细菌性肺炎多为黄绿色脓痰,病毒性肺炎则以白色黏液痰为主)、胸痛(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以及呼吸急促。但需要警惕的是,老人和婴幼儿的症状可能很不典型:老年人可能仅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萎靡;婴幼儿则可能只是呼吸加快、拒食或烦躁哭闹。
有两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初步判断:一是观察“三凹征”——当孩子吸气时出现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和肋间隙凹陷,说明呼吸费力;二是数呼吸次数——平静状态下,2个月以下婴儿每分钟呼吸超过60次,2—12个月超过50次,1—5岁超过40次,都提示可能存在肺部感染。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发热、咳嗽超过3天无好转,或出现口唇发紫、精神极差、无法进食等情况,就必须立即就医,因为这可能是重症肺炎的信号。
构筑抵御肺炎的多重防线
预防肺炎需要多管齐下,疫苗接种是最有力的武器。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适用于2岁以上高危人群和65岁以上老人,13价肺炎结合疫苗则可为婴幼儿提供保护。流感疫苗也不容忽视,因为流感后继发的细菌性肺炎十分常见。值得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后需要2—4周才能产生足够抗体,所以最好在流行季节前完成接种。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同样重要。勤洗手这个简单动作能阻断大部分病原体传播,建议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后,以及饭前、便后。在流感高发季,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前往时,佩戴医用口罩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保持室内通风同样关键,每天至少开窗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这样能有效降低空气中病原体浓度。
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根本之道。均衡饮食应包含充足的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维生素A(胡萝卜、南瓜)和锌(牡蛎、瘦肉);规律作息要求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活动(如快走)。特别要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吸烟会破坏呼吸道纤毛的防御功能,使肺炎风险增加3—5倍。
这些做法可能让肺炎雪上加霜
最危险的是自行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延误治疗,还会导致耐药性。抗生素对病毒性肺炎完全无效,即使是细菌性肺炎也需要医生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特定抗生素。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过早停药: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停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和细菌耐药,因此必须完成整个疗程。
民间流传的一些“偏方”也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捂汗退烧”可能导致脱水甚至高热惊厥;过度镇咳会抑制痰液排出,反而加重感染;盲目使用清热解毒中药可能掩盖病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发热时应适当多喝水、通过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咳嗽有痰时则应以祛痰为主,而非强力镇咳。
痊愈后的注意事项不可忽视
肺炎痊愈后的护理同样重要。通常需要2—4周肺部炎症才能完全吸收,这期间可能仍有轻微咳嗽、乏力,这是正常现象。但若持续发热、咳脓痰、胸痛不缓解或再次加重,提示可能治疗不彻底或出现并发症,需及时复诊。
康复期要注意循序渐进恢复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情反复。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但营养丰富,多摄入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可以练习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改善肺功能,具体方法是:用鼻深吸气时腹部鼓起,缩唇缓慢呼气时腹部回缩,每天练习2~3次,每次10分钟。痊愈后1个月建议复查胸片确认炎症完全吸收,特别是重症肺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