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就是大家常说的“脑梗死”,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人以为脑血栓是突然得的病,其实血栓形成前,身体会多次发出预警信号。及时识别、科学应对,能大幅降低发病风险和后遗症概率。
脑血栓怎么形成的
脑血栓是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简单说,就像给大脑供血的“水管”被“水垢”(血栓)堵住,下游脑组织因缺水(缺血)受损。形成通常分三步:(1)血管基础病变:最常见诱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会让脑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形成斑块(类似血管壁上的“小疙瘩”)。(2)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时,会激活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血小板聚集在破裂处形成血栓。(3)血管堵塞: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堵塞脑血管。若堵塞时间超过4~6小时,受供血的脑组织会不可逆坏死,引发肢体瘫痪、语言障碍等后遗症。要注意,脑血栓多在安静时发作,如夜间睡眠、清晨起床时。因为此时血流速度慢,血栓更易形成和堵塞血管。
这些“预警信号”可能是脑血栓前兆
脑血栓发作前,约70%的人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就是“小中风”。症状通常持续几分钟到1小时,容易被忽视,但这是身体发出的“最后警告”。常见信号有肢体麻木无力:突然感觉一侧手脚麻木、无力。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掉地,走路时一侧腿拖曳,甚至无法抬起。语言障碍:突然说话含糊不清、无法表达(如想说话却“说不出来”),或听不懂别人的话,即使听力正常也无法理解。视力问题:突然单侧眼睛看不清东西(如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或看东西有重影,通常几分钟后恢复。头晕头痛:突然剧烈头晕,伴随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或出现与以往不同的头痛(如持续性胀痛)。面部异常:微笑时一侧嘴角下垂、流口水,或一侧眼睑闭合困难,无法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哪怕很快缓解,也必须立即就医。TIA后1个月内发生脑血栓的风险高达10%,及时干预能有效预防严重发作。
脑血栓发作后,“黄金4.5小时”怎么应对
脑血栓治疗效果取决于“从发病到就医的时间”。医学上有“黄金4.5小时”说法,即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能最大程度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减少后遗症。正确应对步骤如下:
第一步,立即识别症状。用“FAST原则”快速判断:F(Face面部):让患者微笑,观察是否一侧面部下垂。A(Arm手臂):让患者抬起双臂,观察是否一侧手臂无力下垂。S(Speech语言):让患者说一句话,观察是否含糊不清或无法表达。T(Time时间):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记录发病时间,拨打120急救。
第二步,就医时做好准备。就医前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避免呛咳或加重病情),携带患者病历、医保卡,告知医生患者慢性病史、用药情况和发病时间。
第三步,配合治疗不犹豫。医生评估符合溶栓/取栓条件,需尽快签字同意治疗。很多人担心治疗风险而犹豫,错过最佳时机,其实规范治疗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做好这4点,远离脑血栓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日常需坚持以下4个习惯——
健康饮食:控盐(每日<5克)、油、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每周2~3次深海鱼。
规律运动:每周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二手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克,女性<15克,最好不饮酒。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CTA),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脑血栓不是“突然来袭”的病,它的形成有过程,发作有预警。了解高危因素、识别预警信号、掌握急救方法,再配合长期健康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守护脑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