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得等‘熟了’、完全看不见了才能手术”——这句老话至今误导不少老年人,导致他们延误治疗,甚至引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事实上,随着医学技术发展,“等熟再手术”的观念早已过时。下面就为大家拆解白内障的认知误区、手术时机与科学应对方法,帮大家走出“等熟”陷阱。
白内障:晶状体的“老化变质”
白内障不是眼睛长了异物,而是眼球内的晶状体变浑浊。眼睛像相机,晶状体是镜头,正常时透明,能聚焦光线到视网膜。但年龄增长会让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凝固,就像蛋清变熟,逐渐失去透明度,形成白内障。
除年龄外,长期紫外线照射、糖尿病、高血压、长期用激素药、眼外伤或遗传,都会加速晶状体浑浊。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超80%,70岁以上近100%,是老年人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主因。
白内障早期发展慢,症状不明显,可能只是看物模糊如隔雾、看灯有“光晕”、看报需放大字体,常被误认是老花眼加重,直到视力严重影响生活才被重视。
“等熟再手术”:误区藏风险
“等熟再手术”源于几十年前的医疗条件。过去的“囊外摘除术”需大切口取硬化晶状体,难度高、创伤大、恢复慢,故建议等晶状体“熟透”。
如今主流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仅需2~3毫米小切口,用超声波粉碎并吸出浑浊晶状体,再植入人工晶状体,全程10~15分钟,术后1~2天就能恢复视力。这种技术下,晶状体越熟,手术难度越高,还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增加并发症风险。
更危险的是,“等熟”期间可能引发并发症——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膨胀堵塞房水通道,眼压骤升引发眼痛、头痛等,不及时治疗会导致视神经永久损伤甚至失明。葡萄膜炎:晶状体溶解,蛋白泄漏引发炎症,导致眼红、眼痛、视力骤降。视网膜脱离:晶状体遮挡眼底,难以及时发现视网膜裂孔,最终引发脱离。
临床中,不少老人视力降至0.1以下仍“等”,或因青光眼发作才就医,此时视神经已受损,术后视力难恢复理想状态。
手术时机:3个信号要留意
白内障手术无统一视力标准,需结合多方面判断,出现以下信号就该咨询医生——
视力影响生活:视力低于0.5,或虽高于0.5,但模糊、重影影响阅读、做饭等,如戴老花镜也看不清报纸,就符合手术指征。
出现“光晕”“重影”:看灯有光晕、看物有重影,不仅影响视觉,还增加出行风险,建议及早手术。
眼内有其他病变:若患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会遮挡眼底,影响其他疾病诊治,可能需提前手术。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发展快、易引发并发症,需多加关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建议在出生后6个月内手术,否则会导致弱视。
白内障手术不可怕:4个疑问解答
会疼吗?几乎不疼。术前滴麻醉眼药水,术中仅轻微异物感,术后滴眼药水即可,无须长期卧床。
人工晶状体怎么选?分单焦点(需术后戴镜)、多焦点(无须戴镜)、散光矫正型(适合散光者)。需结合年龄、需求、眼部条件和经济情况选择,医生会提前评估并推荐。
术后注意啥?遵医嘱滴眼药水防感染;1个月内不揉眼、防外伤、避污水入眼;少看电子屏;定期复查。术后1~3个月视力稳定,多数人能恢复到0.8以上。
有风险吗?风险极低,并发症发生率不足1%,选择正规医院、经验丰富的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和术后护理即可。
预防:延缓发展有方法
白内障难完全避免,但做好这些能延缓发展:外出戴防紫外线太阳镜;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多吃含维生素C、E、叶黄素的食物,如菠菜、蓝莓等;避免长时间看电子屏,每30分钟休息5分钟,不在昏暗环境下阅读。
白内障不是“熬一熬就好”的病,也不是“等熟才能治”的顽疾。它就像眼睛里的“一层雾”,及时微创手术就能“吹散”,让视力重归清晰。若你或家人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别被“等熟”误区耽误,赶紧去正规医院眼科检查,早发现、早手术、早康复,才是应对白内障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