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但有些声音,因其极高的强度和突如其来的特性,足以对我们的听力造成瞬间且可能是永久性的伤害——这就是爆震性耳聋(Explosive Deafness),一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急性声损伤。
什么是爆震性耳聋
爆震性耳聋,又名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度极高的脉冲噪声(或压力波)对听觉器官造成的急性损伤。它不同于长期在嘈杂环境中工作导致的慢性噪声性听力损失,其特点是突发、高能量、单次暴露即可造成严重后果。
常见的爆震源包括哪些
爆炸声和强烈冲击波不仅出现在军事活动中,如枪炮射击和炸药爆炸,还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例如,矿山爆破、锅炉爆炸、煤气罐爆炸,甚至燃放烟花爆竹、捏爆气球、车祸安全气囊弹出,或在KTV、演唱会中靠近巨型音响时,都会产生类似的响声和震动。了解这些潜在风险并采取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我们的耳朵是如何被“震聋”的
当强大的冲击波通过外耳道传递至鼓膜时,会引发一系列的耳部损伤。首先,过强的压力差可能导致鼓膜穿孔,出现破裂和出血现象。冲击波进一步传导至内耳时,可能引起听小骨链的脱位或骨折,甚至导致鼓索神经断裂及蜗窗膜破裂,从而引发外淋巴瘘,打断声音的机械传导。内耳受到的损伤最为严重,尤其是耳蜗部分。耳蜗内的毛细胞和支柱细胞会出现变性或脱离基底膜,严重情况下,耳蜗神经节可能出现变性,并伴有内淋巴腔出血。由于毛细胞一旦死亡便无法恢复,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爆震后有哪些症状
如果在经历巨大爆破声后出现以下症状,应立即警惕:听力下降,耳朵像被堵住、听不清楚;耳鸣,嗡嗡声或尖叫声持续存在;耳痛,可能伴随鼓膜穿孔;眩晕或头晕,内耳平衡受损;耳道出血,提示鼓膜可能受损;严重时可能出现一过性昏迷或双耳全聋。此时应尽快就医。
重要提示:即使当时感觉听力下降不明显,只有耳鸣,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内耳的损伤可能已经发生。
万一发生,该怎么办
第一时间远离噪声源:防止二次伤害。
立即就医,争分夺秒:务必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专科就诊,尽量在24小时内,最晚不要超过一周。医生会进行耳内镜、纯音测听等检查,评估损伤程度。若超过一个月不治疗,治愈率显著降低,若不及时就诊,可能导致终生失聪。
积极配合治疗: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保护休息和手术治疗。药物方面,医生可能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早期足量治疗对挽救听力至关重要。保护休息方面,避免耳朵暴露在嘈杂环境中。若鼓膜大面积穿孔或听小骨链中断,且3~6个月未愈合,可考虑手术修复,如鼓膜修补术或听骨链重建术。
切勿自行处理!单纯鼓膜穿孔者,防止耳道进水,不要向耳内滴注任何未经医生许可的药水,也不要用力擤鼻涕,以免将鼻腔的细菌吹入中耳,引起感染。
如何预防?保护听力重于泰山
预防爆震性耳聋比治疗更为有效和简便。在高噪声环境中,佩戴听力防护装置至关重要。
耳塞可隔音约20~30分贝,便于携带,耳罩或防声头盔隔音效果更强,结合耳塞使用效果更佳。保持安全距离,如燃放烟花时至少保持10米距离,突发爆震时通过张口或吞咽动作减轻鼓膜冲击。避免捏爆气球、大声试音或长时间佩戴耳机等高风险行为。提高公众对爆震性耳聋的认知,并倡导已有耳聋者避免参与射击训练,选择在无回声区域进行火炮射击。
在职业健康管理方面,爆破作业人员应定期耳科检查,企业提供降噪设备并限制单日暴露次数,进行听力筛查并及时治疗。
结语
爆震性耳聋虽来势汹汹,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干预,多数患者可避免永久性失聪。在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让我们用知识武装双耳,确保每一次聆听都安全清晰。一次疏忽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害。它提醒我们,珍贵的听力需要用心呵护。记住两个关键词:“预防”与“及时”,做好防护,抓住黄金治疗期,最大限度地保护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