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性行为后72小时:艾滋病“后悔药”的科学使用指南

高危性行为后72小时:艾滋病“后悔药”的科学使用指南
作者:杨潘   单位:贵港市人民医院
240

当高危行为发生后,很多人不知道,医学上真的存在“后悔药”——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EP)。这种通过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阻断感染的方法,能将感染风险降低90%以上,但前提是必须在黄金时间内科学使用。本文将详细解析PEP的适用场景、用药规范和注意事项,帮你在意外发生时抓住救命的72小时。

什么是艾滋病“后悔药”?

艾滋病暴露后预防(Post-exposure Prophylaxis,简称PEP),是指在可能暴露于HIV后,通过服用特定抗病毒药物来防止感染的紧急措施。其原理类似于紧急避孕药,都是通过药物干预阻止病原体在体内定植。HIV病毒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黏附、入侵、逆转录、整合等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感染,而PEP药物能精准阻断其中关键环节,比如抑制病毒逆转录酶或整合酶的活性,使病毒无法复制和扩散。

关键时间窗口:病毒从局部感染到扩散至全身的时间约为72小时,因此PEP的最佳服药时间是暴露后2小时内,最迟不超过72小时。超过72小时后,病毒已完成整合过程,药物无法有效清除,此时再服药意义不大。

哪些情况需要吃“后悔药”?

并非所有性行为都需要PEP,只有明确的高危暴露才建议使用。根据《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以下场景属于高风险暴露:

1.无保护性行为

男男同性性行为(尤其是肛交,接受方感染风险是插入方的10倍)。

异性无保护性交(男传女风险约0.08%,女传男约0.04%,但多性伴会叠加风险)。

2.防护措施失败

安全套破裂、滑脱或使用不当(如未全程佩戴、事后发现破损)。

共用性玩具且未消毒(可能残留体液)。

3.其他体液暴露

共用针具吸毒。

职业暴露(如医护人员被HIV污染针头刺伤)。

注意:唾液、汗液、眼泪等体液中病毒含量极低,礼节性亲吻、共餐、握手等日常接触无需PEP。

“后悔药”怎么吃?完整流程指南

第一步:立即清洗暴露部位(10分钟内)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或流动清水冲洗暴露处。

黏膜接触(如眼睛、口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持续冲洗15分钟。

不建议:使用酒精、碘伏等消毒剂直接冲洗黏膜,可能刺激黏膜增加风险。

第二步:2小时内就医评估

尽快前往当地艾滋病定点医院或疾控中心,就医时需携带身份证,如实告知医生:

暴露时间、方式(如性行为类型、是否有伤口)

对方HIV感染状态(已知阳性/未知/高危人群)

自身过敏史和基础疾病(如乙肝、肾病)

医生会通过“暴露风险评估表”判断是否需要用药,例如男男同性无保护肛交且对方HIV阳性,属于最高风险,强烈建议PEP;而安全套破裂但对方HIV阴性(有近期检测报告),则可能无需用药,具体由医师评估。

第三步:规范服用28天药物

目前国内常用的PEP方案为单片复方制剂药,如“必妥维”,每日1次,连续服用28天,不可中断。

服药注意事项:

固定时间服用(如每晚睡前),可设置手机闹钟提醒。

副作用多为轻度(头痛、恶心、腹泻),通常1-2周缓解,若出现严重皮疹、肝区疼痛需立即就医。

第四步:定期检测随访

服药结束后需进行HIV检测,排除感染可能:

服药后4周:检测HIV抗体(排除早期感染)。

8周、12周:复查抗体,12周阴性可基本排除感染。

常见疑问与误区澄清

Q1:“后悔药”能100%阻断感染吗?

A:不能。PEP的阻断成功率与服药时间、依从性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严格按医嘱服药(不漏服)的阻断成功率约为99.5%,但如果服药延迟或中途停药,成功率会大幅下降。

Q2:网购阻断药更方便,可信吗?

A:不建议。网上购药存在三大风险:①药物来源不明,可能买到假药或过期药;②无法获得专业评估,可能在无需用药时滥用;③物流时间可能超过72小时,错过最佳阻断时机。

Q3:服用PEP后可以不戴套性生活吗?

A:绝对不行。PEP是事后补救措施,不能预防服药期间的新感染。服药期间发生性行为必须全程使用安全套,且需在停药后12周检测阴性,才能确认当次未感染。若服药期间或服药结束后再次发生高危行为,则需重新计算阻断时间。

结语:72小时黄金期,科学决策是关键

当高危行为发生后,恐慌和侥幸都无济于事,正确的做法是:立即清洗暴露部位→2小时内前往PEP门诊→规范服用28天药物→完成12周检测。记住,艾滋病“后悔药”不是万能神药,但它为意外暴露者提供了最后的补救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将预防意识融入日常,让“后悔药”永远派不上用场。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科学防护,才能远离艾滋病威胁。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