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重症医疗的“中西配合”

聊聊重症医疗的“中西配合”
作者:​罗锐   单位:安岳县中医医院
9

在重症监护室这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单一治疗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病情挑战。如今,中西医结合模式成为重症医疗的重要补充,西医的精准生命支持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理念相互配合,为危重症患者撑起更坚实的生命保护伞。这种 “中西配合” 不是简单技术叠加,而是在重症救治不同阶段发挥各自优势,从紧急救命到功能修复,形成全方位治疗体系,为重症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

优势互补:中西医在重症救治中的不同定位

1. 西医的精准支持与中医的整体调节

西医在重症救治中扮演 “急先锋”:通过机械通气调节氧浓度和呼吸频率,维持肺部气体交换;利用血管活性药物调整血压,保障器官灌注;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毒素和多余水分,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医如同 “调理师”,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重症是 “正气亏虚、邪气壅盛” 的失衡状态,通过益气固脱、清热解毒等治法改善机体功能,为器官修复创造良好内环境。两者结合实现 “救急” 与 “固本” 双重保障。

2. 时效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

面对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急危重症,西医能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启动生命支持,快速阻断病情恶化;中医擅长渐进式调理促进自我修复,病情稳定后用中药调理脾胃,通过针灸改善神经功能,减少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西医救急稳大局、中医调理促康复” 的模式在全程发挥作用,尤其在恢复期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的典型应用场景

1. 感染性重症的协同治疗

脓毒症等感染性重症中,中西医结合优势显著:西医通过病原学检测精准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中医据 “热毒内蕴”“瘀血阻络” 辨证,早期用清瘟败毒饮、血必净注射液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抑制过度炎症;针灸足三里、曲池调节免疫,降低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展的风险。临床研究显示,联合方案使脓毒症死亡率降低 15%-20%,缩短 ICU 住院时间。

2. 器官功能障碍的联合干预

针对胃肠功能障碍,西医采用肠内营养和胃肠动力药维护肠道屏障;中医用 “通腑泄浊” 理论,大承气汤灌肠促排便,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针灸天枢、足三里增强蠕动,降低肠源性感染风险。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在机械通气基础上,中医辨证用麻杏石甘汤化痰平喘,结合肺俞、膻中穴位贴敷和艾灸,改善肺通气功能,帮助更早脱离呼吸机,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

协同机制:中西医结合的科学内涵

1. 病理机制的互补认知

西医从微观揭示重症病理本质,如细胞因子风暴导致的全身炎症、氧化应激引起的器官损伤、微循环障碍造成的缺氧;中医从宏观将重症概括为 “毒、瘀、虚” 核心病机,通过调理气血、阴阳、脏腑改善整体状态。认知角度不同但目标一致:如针对重症炎症,西医抗炎药阻断炎症通路,中医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共同减轻器官损伤,实现多靶点协同。

2. 治疗手段的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产生 “1+1>2” 的效果:黄芪、枸杞子等中药保护肝肾功能,降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毒性;西药液体复苏纠正休克后,中药调理气血更易起效。技术层面,针灸增强肠内营养耐受性,中药灌肠辅助肾脏替代治疗清除肠道毒素,多手段协同让治疗更精准安全。

规范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方案

需遵循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原则:据西医诊断制定基础生命支持方案,结合中医四诊判断证型,针对性选用中药、针灸。避免盲目联用,如严重肠麻痹患者,先通过西医治疗恢复肠道蠕动,再用中药汤剂以防蓄积加重负担。治疗中动态评估,及时调整中西医方案比重和措施。

2. 风险防控与科学验证

中医治疗需严把安全关:避免马兜铃、关木通等肝肾毒性中药,控制用量和疗程;中药注射剂严格核对过敏史,慢滴注并监测反应。注重循证证据,优先选择多中心研究证实的方案,如血必净辅助治疗脓毒症、参附注射液用于感染性休克复苏,确保治疗科学安全。

结语

重症医疗 “中西配合” 是现代医学发展趋势,融合西医精准生命支持与中医整体调理智慧,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治疗选择。这种结合不是技术拼凑,而是基于对疾病本质的深刻理解,在重症救治各阶段发挥协同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规范,中西医结合将在重症感染控制、器官保护、康复促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危重症患者带来更多生机,推动重症医学向更精准、人文的方向发展。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