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路上 血钾管理要记牢

透析路上 血钾管理要记牢
作者:崔伟   单位: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研究院
4389

对于透析患者而言,血液中的钾元素就像一把“双刃剑”——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却又因排泄障碍容易在体内蓄积,引发致命风险。在漫长的透析之路上,科学管理血钾水平是守护生命安全的关键一课,需要患者从饮食、监测到应急处理全方位把控。

高血钾的危害往往猝不及防。当血液中钾浓度超过5.5mmol/L时,就可能出现肌肉无力、手脚麻木等症状;若升至6.5mmol/L以上,会直接影响心脏电生理活动,表现为心律失常、心跳缓慢,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透析患者由于肾脏排钾功能受损,加上透析间期钾元素持续摄入,更容易陷入高血钾危机,因此对血钾的监控必须如同“拆弹”般谨慎。

管控血钾,首先要管好“入口”。许多看似平常的食物其实暗藏高钾风险,需要患者牢记“红灯食物”清单。水果中,香蕉、橙子、猕猴桃每100克含钾量均超过250mg,葡萄干、杏干等干果更是高达1000mg以上,食用前务必换算分量;蔬菜里,菠菜、土豆、西红柿(尤其是番茄酱)的钾含量不容小觑,烹饪时可先将蔬菜切好后用沸水焯烫,通过“去钾处理”减少约30%的钾含量。此外,海带、紫菜等海藻类和坚果、巧克力等零食均属于高钾范畴,日常需严格限量。

掌握“控钾技巧”能让饮食管理更高效。同类食物选择“低钾替代”是实用原则:用苹果、梨等替代高钾水果,用黄瓜等替代高钾蔬菜。烹饪时采用“淡味烹饪法”,避免使用低钠盐(含氯化钾),改用少量普通食盐或柠檬汁、香草调味,既减少钾摄入又保证口感。值得注意的是,汤汁往往是钾的“聚集地”,煮菜、炖肉后的汤应尽量不喝,煲汤时可先将食材焯水再煮,进一步降低汤中钾浓度。

透析间期的钾摄入总量需要精准计算。一般来说,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每日钾摄入量建议控制在2000mg以内;每周透析2次者,需更严格限制在1500mg以下。患者可准备食物秤和《食物钾含量表》,初期逐样称量记录,逐渐掌握常见食物的钾含量规律。例如,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钾150mg,100克米饭含钾约60mg,通过合理搭配既能保证营养,又能避免超标。

定期监测是防范高血钾的“预警雷达”。透析患者应每月检测1次血钾,病情不稳定时需增加监测频率。每次透析前的血钾数值尤为关键,它直接反映了透析间期的管理效果。若连续两次检测血钾超过5.0mmol/L,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透析方案或饮食计划。同时,要学会识别高血钾的早期信号,如指尖发麻、心慌、乏力等,出现这些症状时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救治。

透析之路漫长且艰辛,血钾管理看似繁琐,却关乎生命质量。将控钾知识转化为日常习惯,如买菜前查钾含量、做饭时先焯水、吃饭时细嚼慢咽,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筑牢健康防线。记住,每一次对血钾的精准把控,都是向平稳透析生活迈出的坚实一步。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