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下肢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多数人关注骨折复位与愈合,却易忽视一个潜在“杀手”——深静脉血栓(DVT)。它就像隐藏在血管里的“血栓炸弹”,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深静脉血栓,认清它的危险信号,做好预防与护理。
认识深静脉血栓:骨折后不可忽视的“隐形风险”
深静脉血栓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下肢骨折后,患者因肢体活动受限,下肢肌肉收缩减少,像失去了“天然泵”的助力,血液流速变慢,容易在血管内淤积;同时,骨折创伤会让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变得不光滑,为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加上骨折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血液凝固功能增强,多种因素叠加,使下肢骨折患者成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警惕这几个信号,及时发现深静脉血栓
下肢骨折后,患者和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肢体变化,一旦出现以下信号,要高度怀疑深静脉血栓,及时就医检查:
下肢肿胀:不对称的“肿胀预警”。深静脉血栓导致血液回流受阻,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下肢肿胀。这种肿胀通常是单侧的,即骨折侧下肢明显比健侧粗。用手指按压肿胀部位,会出现凹陷,且凹陷恢复较慢。
局部发热:皮肤温度的“异常升高”。正常情况下,人体双侧下肢皮肤温度基本一致。但当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后,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炎症反应会导致皮肤温度升高。患者或护理人员可用手背触摸骨折侧下肢和健侧下肢的同一部位,如小腿、大腿内侧,会明显感觉到骨折侧皮肤温度更高,就像局部“发烧”一样。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皮肤发红,这是因为局部血管扩张,炎症因子释放增多所致。
下肢疼痛:活动时加重的“胀痛感”。深静脉血栓引起的疼痛与骨折本身的疼痛不同。骨折疼痛多在骨折部位,活动或触碰时疼痛剧烈;而深静脉血栓导致的疼痛,常表现为下肢弥漫性的胀痛、酸痛,尤其是在站立、行走或抬高下肢后,疼痛会加重。
做好预防与应对,降低血栓风险
早期活动:激活下肢“血液泵”。在医生指导下,尽早进行下肢活动。即使是卧床期间,也可进行踝泵运动:患者平躺,双脚缓慢勾起,使脚尖朝向自己,保持5-10秒后,再缓慢放下,脚尖朝向床尾,每次重复10-15组,每天进行3-4次。此外,还可定时翻身、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骨折恢复期,在支具或拐杖辅助下,逐渐增加下床活动时间,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
物理预防:借助外力“防血栓”。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通过对下肢周期性的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也可穿着医用弹力袜,选择合适的压力等级,从脚踝到大腿逐渐递减压力,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肿胀。但需注意,弹力袜要在医生或护士指导下选择和穿戴,避免因尺寸不合适或穿戴不当影响效果,甚至加重病情。
药物预防:遵医嘱“合理用药”。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等。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尿液颜色变深、大便发黑等,若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及时就医:出现信号“不拖延”。一旦发现下肢骨折后出现上述腿肿、发热、疼痛等信号,无论症状轻重,都要及时就医,通过下肢血管超声、凝血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如抗凝、溶栓等,同时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按摩、挤压下肢,防止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
下肢骨折后的康复之路需要耐心与细心,深静脉血栓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认清它的信号,做好预防与护理,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希望每一位下肢骨折患者都能重视血栓预防,平安度过康复期,早日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