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 风险与合理用药

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 风险与合理用药
作者:杨梓娟   单位:威远县人民医院
41

质子泵抑制剂(PPIs)作为抑制胃酸分泌的强效药物,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及根除幽门螺杆菌等酸相关疾病。然而,长期使用PPIs可能增加营养吸收障碍、感染风险、甚至肿瘤发生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给患者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合理用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文从PPIs作用机制出发,分析其长期使用的风险,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合理用药策略,以期平衡PPIs的疗效与安全性,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作用机制

PPIs通过不可逆结合胃壁细胞H+-K+-ATP酶的巯基,阻断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抑酸作用强且持久,具有起效快、夜间抑酸效果好,且不受食物和药物刺激影响,成为治疗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

长期使用风险

营养吸收障碍:胃酸是钙、铁、维生素B₁₂等营养素吸收的关键介质,促进钙盐溶解和二价铁还原。长期抑酸导致钙吸收率降低,增加骨质疏松与髋部骨折风险;抑酸后铁吸收率下降,长期用药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尤其对慢性失血患者影响显著;胃酸参与维生素B12从食物中释放,长期抑酸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增加神经损伤风险。

感染风险增加:胃酸具有杀菌作用,长期抑酸导致胃内pH升高,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艰难梭菌感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风险。胃酸减少导致咽部细菌定植增加,肺炎发生率升高,尤其是老年人,且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长期使用PPIs可能增加吸入性肺炎风险。此外,PPIs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风险,可能与免疫功能抑制或微生态环境改变有关。

肿瘤风险争议:长期抑酸可能刺激胃黏膜增生,增加胃息肉风险,部分研究提示PPIs使用者胃癌风险升高,但需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混杂因素。目前,这一风险尚未形成定论,但需警惕胃息肉等癌前病变,而动物实验显示,PPIs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促进结直肠癌发生,但临床证据尚不充分。

其他不良反应:长期使用PPIs可能增加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脏病风险。此外,PPIs可能通过抑制CYP2C19酶活性影响华法林、氯吡格雷等药物代谢,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合理用药策略

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疗程:消化性溃疡疗程不超过8周;胃食管反流则按需治疗或间歇用药。如十二指肠溃疡标准剂量为每日20mg,疗程2-4周;胃溃疡疗程4-6周,严重者延长至8周。避免无指征用药;非高危人群术后无需预防性使用PPIs;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溃疡可优先选用H₂受体拮抗剂或胃黏膜保护剂。

定期监测与评估:长期用药者需定期监测血清钙、镁、维生素B₁₂及骨密度,必要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如骨质疏松患者可每日补充1000mg钙剂和800IU维生素D。对免疫力低下者,应定期检测粪便艰难梭菌毒素并进行肺部感染风险评估,用药4周时检测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血清脂多糖(LPS)>500EU/mL时需停药。联用氯吡格雷、华法林等药物时,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或血小板功能,避免出血风险。

药物替代与剂量调整:轻症反流患者可改用藻酸盐制剂;H2受体拮抗剂因不良反应较少,可用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或溃疡维持治疗;对于轻中度胃食管反流患者,可在初始使用标准剂量PPIs且症状控制后,逐步减量或改为隔日用药。对夜间反酸患者,可联用H2受体拮抗剂法莫替丁20mg(每周≤3次)或调整PPIs给药时间。

结语

PPIs是治疗酸相关疾病的重要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营养吸收障碍、感染风险增加及肿瘤风险等多重健康隐患。PPIs的合理使用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避免“治病”变“致病”,临床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优先选择短期或间歇用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和评估感染风险,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替换药物。同时,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杜绝自行长期用药,以降低长期用药风险。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