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中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突破3.3亿,代表每5名成年人中约有1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因,超高的发病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高危胸痛中,常见的有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冠心病等疾病,其中有高达50%的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作前身体会发出警报,但这些警报常被忽略为“小毛病”“累着了”或“年纪大”。更令人警惕的是,约30%的心肌梗死患者症状不典型,甚至没有明显胸痛,早期识别这些“救命信号”,是生死攸关的关键。
我们先认识一下什么是胸痛。主要是指胸前区的疼痛和(或)不适感,患者常主诉闷痛、压迫感、撕裂样、放射性等,可将胸痛分为致命性胸痛和非致命性胸痛两大类。致命性胸痛包括心源性的冠状动脉综合征(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主动脉夹层、心脏压塞、心脏挤压伤(冲击伤);非心源性的急性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
身体向你求救的信号,其实清晰可辨:
当在劳力耐受下降或静息出现在胸骨后,可放射至颈部、下颌、上腹部、肩部或上肢(常常在左侧)的压迫感、烧灼感,个人感觉“胸口,压住我了!”,一般休息10分钟可以缓解,这种情况则要考虑为静息或不稳定心绞痛。
“痛,到处蔓延!”主要出现在左肩、左臂内侧(尤其小指侧)的酸痛或麻木感,或出现在下颌、牙齿、咽喉部莫名出现的疼痛或发紧不适,有的则会在上背部(尤其肩胛骨之间)出现持续性酸痛或沉重感。若超过30分钟不能缓解,这种情况则要考虑为危险性极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当出现突然发作、持续不断的撕裂样或刀割样前胸痛,整个人无法忍受,可向背部放射,则要考虑为主动脉夹层。
特殊人群的“沉默警报”更需警惕:女性警报:更多的疲劳、恶心、上腹痛、背痛或气短,典型胸痛反而较少见。糖尿病患者:因神经受损,痛感迟钝,可能仅表现为严重乏力、大汗、气短或意识模糊。高龄老人:常表现为突发虚弱、意识改变、跌倒或腹痛,胸痛描述模糊或缺失。
当上述任何信号出现,特别是首次发生、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超过20分钟时:
1.立即停止:正在做的一切活动,尤其是体力活动。
2.安全坐下或半卧:避免站立或走动。如有医生处方药,可服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1片(0.5mg),务必坐稳(防晕厥),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无效或血压低则停用;阿司匹林,如无禁忌(过敏、活动性出血、严重胃病),立即嚼碎吞服300mg(通常为3片,每片100mg)。
3.即刻求救:呼叫120!清晰告知:“我是冠心病患者,可能心脏病发作,症状是…”,并告知具体位置和联系方式。
4.等待救援:勿自行前往医院!保持安静,等待专业急救人员到来。密切注意症状变化。
“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日常守护之道
1.家中备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在家的固定位置存放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并让家人知晓其位置和掌握服用方法。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
2.应急联系卡:记录姓名、主要疾病、常用药、紧急联系人电话,置于钱包或手机壳。
3、症状日记:记录任何异常感觉(类型、部位、强度、持续时间、诱因、缓解方式),复诊时带给医生。
4.定期复诊:遵医嘱服药、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定期复查心脏状况。
5.健康基石:戒烟、限酒、均衡低脂饮食、适度规律运动(遵医嘱)、保持情绪稳定。
6.控制相关指标:超过35岁者每年应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并定期或在有不适症状时尽早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胸片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筛查危险因素。
生命没有“以为”,只有“早知道”。
急性胸痛发出的警告,是生命在倒计时的钟声。那些看似轻微的“不太舒服”“过会儿就好”,往往是心脏发出的最后求救信号。在冠心病面前,每一次侥幸的忽视,都可能成为通往灾难的单程票。学会聆听身体的语言,牢记急救步骤,将急救卡随身携带——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在关键时刻能成为救命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