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是诊断和筛查消化道疾病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人在检查结束后,常常急于起身离开,认为“检查完了就没事了”。殊不知,从检查室出来到身体功能基本恢复的复苏期,同样至关重要。忽视这一阶段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什么是复苏期
在胃肠镜检查中,医生通常会使用丙泊酚等短效静脉麻醉药物,使患者在睡眠状态下完成检查。这类药物虽然起效快、代谢迅速,但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并不会在检查结束时立即消失。
复苏期是指检查结束,患者从检查室转入复苏区到意识清晰、呼吸循环稳定、运动协调能力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的过渡阶段。这一过程通常需要30分钟至1小时,部分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可能更长。
复苏期内,患者仍处于麻醉药物的残余影响之下,需在专业医护人员监护下安全过渡,切不可掉以轻心。
复苏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1.意识模糊与判断力下降
刚苏醒时,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障碍,如反应迟钝、定向力丧失、平衡感差等。此时若自行下床走动,极易发生跌倒、碰撞等意外。
2.呼吸抑制风险
麻醉药物可能会轻度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变浅或频率减慢。虽然在监护环境下通常可控,但若提前脱离观察,一旦出现呼吸异常,可能无法及时干预。
3.血压波动
检查过程中的由于体位变化、紧张情绪以及麻醉药物作用,可能会导致受检者血压升高或降低。所以,复苏期需持续监测其血压,以确保生命体征平稳。
4.误吸风险高
胃肠镜检查前通常需要进行咽喉部表面麻醉,以减少恶心反射。检查结束后,咽喉的保护性反射需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如果受检者过早进食或饮水,极易引发呛咳,甚至导致食物或液体误吸入肺,诱发吸入性肺炎。
5.常见不适反应
胃肠镜检查后,部分患者常会出现腹胀、咽喉轻微疼痛或异物感、恶心等不适反应,多为正常现象。若出现剧烈呕吐,不仅影响舒适度,还可能增加误吸风险,甚至诱发消化道活检或息肉切除创面的出血,需引起重视。
三、复苏期注意事项
1.切勿擅自离开复苏区
检查结束后,受检者将会被转移到专门的复苏观察区,由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此时,请务必留在指定床位休息,等医护人员全面评估其恢复情况并确认安全后再行离开。
2.保持正确体位
在清醒初期,建议受检者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这一姿势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舌后坠或分泌物阻塞气道,同时可有效降低误吸风险。
3.密切观察身体反应
轻度咽喉不适或腹胀是胃肠镜检查后常见的正常反应,一般能自行缓解,可通过调整饮食、局部护理、适度活动等方式减轻症状。但若出现剧烈腹痛、呕血、持续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此外,肠镜后需关注排便情况,少量血丝可能为活检创面渗血,但鲜红色血便需警惕。全麻后出现持续头晕、恶心呕吐应联系麻醉医师评估。
4.严格遵医嘱恢复饮食
检查后至少2小时内绝对禁食禁饮,可用棉签沾水湿润嘴唇缓解不适。2小时后经医护人员评估无呛咳、吞咽困难等异常,可先饮用少量常温清水.若无不适,可逐步过渡到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检查当天务必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产气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5.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
检查后24小时内禁止驾驶、高空作业及精细操作,因麻醉药物可能影响反应速度和判断力。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等,防止腹压增高引发出血。建议卧床休息6-8小时,起身时动作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术后3天内避免提举超过5公斤的重物,减少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行为。
6.遵医嘱按时复诊
检查结束10分钟后在诊间门口取检查报告后到开单医生处复诊,做病理检查的5个工作日后在病理科拿取报告。如做了息肉切除术的患者,建议一年后复查胃肠镜。
四、小结
胃肠镜检查后的复苏期是整个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安全环节,不容忽视。请务必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留在复苏区充分休息,获得许可后再离开。离开时应由家属陪同返家,24小时内避免驾驶、高空作业、操作精密仪器等高风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