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年轻人也会“中招”

胃癌 年轻人也会“中招”
作者:​余佳莉   单位: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65

27岁吴女士,胃痛胃胀1年自行服胃药治疗,直到这天吃不下、呕吐、体重持续下降5kg,来医院检查胃镜,低分化腺癌,镜下肿瘤覆盖整个胃壁,腹膜盆腔转移。吴女士年轻,除了长期吃外卖,没有不良的烟酒嗜好,无胃癌家族史。

事实上,我国胃癌的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且胃癌发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人群占比从20年前的3.2%升至当前的7.5%。年轻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到晚期。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不足10%,绝大多数早期胃癌经过根治性治疗后, 5 年生存率>90%,而进展期胃癌即使经过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仍<30%。

胃癌早期常见警告症状

早期胃癌的症状易与普通胃病混淆,常见三大关键预警信号。

1.上腹痛或胃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约80%的早期患者会出现。与普通胃病不同,胃癌引起的疼痛常呈持续性钝痛,位置固定于剑突下方,且常规抑酸药效果不好。这时候大多数人不会重视。

2.食欲减退,约60%的早期胃癌患者出现明显的厌食,因进食腹胀加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这种厌食源于肿瘤分泌的异常代谢物质作用于下丘脑食欲中枢,同时伴随早饱现象,就是吃几口就感觉胃胀不适。

3.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高度危险信号。医学界定义的警戒线是:6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原体重的5%(如60kg的人瘦3kg以上)。吴女士确诊时体重下降5kg,她原本体重仅48kg,下降10.4%。

现代生活的胃癌催化剂

1.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寄生在胃黏膜的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物,它通过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路径逐步摧毁胃黏膜屏障。西南地区感染率约46.6%,但仅20%感染者会出现明显症状。现代在外就餐、不使用公勺公筷,使得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群间广泛传播。

2.不良饮食习惯。高温烧烤产生的杂环胺、腌制食品中的亚硝胺、外卖高盐饮食(日均盐摄入>10g)均直接损伤胃黏膜。据了解,吴女士很少在家做饭,长期点外卖。

3.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者(尤其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增加2~3倍。

4.精神压力。慢性压力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持续升高皮质醇水平,既抑制胃黏膜修复,又削弱免疫监视功能。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如何科学预防、早期发现胃癌

1.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饮食调整:每日盐摄入控制在5g以下,用香草香料替代部分盐分;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尤其富含维C的猕猴桃、西兰花),维C可阻断亚硝胺合成;避免65℃以上热食(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高温饮食为2A类致癌物)。病原根除: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根除治疗,经典四联疗法(PPI+铋剂+两种抗生素)14天根除率超90%。治疗后需通过碳13呼气试验确认根除效果,并注意分餐制预防再感染。生活习惯重塑:戒烟:烟草中NNK亚硝胺可直接诱发胃黏膜癌变;限酒:乙醇代谢产物乙醛破坏DNA修复机制;减压:每日冥想10分钟可使皮质醇下降20%

2.二级预防(早诊早治)。我国推荐的筛查策略:>45岁符合以下任意1项者,建议接受胃癌筛查:(1)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2)HP感染。(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 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 等胃的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 烟、重度饮酒等。

胃癌筛查手段有哪些

1.X线钡剂造影检查:上消化道X线钡剂造影检查有放射性且阳性率较低。

2.内镜筛查:胃镜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被视为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3.血清学筛查:胃蛋白酶原(PG)可分为PGⅠ和PGⅡ 2种亚型,可反映胃体和胃窦黏膜的外分泌功能。血 PGⅠ的水平及 PGⅠ/PGⅡ可用于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胃泌素-17可提示胃窦黏膜萎缩或异常增殖状况,升高可提示胃癌发生,是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

4.HP感染检测:(1)血清HP抗体检测:胃黏膜严重萎缩患者很适用。(2)尿素呼气试验(UBT):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碳13和碳14 。(3)粪便抗原检测:HP随着胃黏膜上皮每3d更新1次,其代谢产物及死菌体等作为非特异性抗原,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HP粪便抗原检测样本获取和储存相对便捷,更适用于儿童、老人等不能配合完成UBT的患者。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