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 不只是饮食问题

进食障碍 不只是饮食问题
作者:​赵淑芝   单位:河南省荣康医院
287

提到进食障碍,很多人会简单将其归为“管不住嘴”或“刻意节食”的饮食问题。但事实上,进食障碍是一组复杂的精神心理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的饮食行为,更会对身体器官、心理健康造成全方位损害,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健康隐患。

进食障碍并非单一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厌食症)、神经性暴食等类型。厌食症患者常通过极端节食、过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即使体重已低于正常标准,仍坚信自己“肥胖”;神经性暴食患者则会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随后又通过催吐、滥用泻药等方式抵消热量。这些行为看似围绕“吃”展开,实则根源远超饮食本身。

从生理层面看,进食障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长期节食的厌食症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女性可能闭经,男性会出现性功能减退,还可能引发贫血、骨质疏松、心脏功能受损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器官衰竭。神经性暴食患者因反复催吐,胃酸会损伤食道黏膜,引发食道炎、胃溃疡,滥用泻药则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电解质紊乱,增加猝死风险。这些生理损伤并非“调整饮食”就能恢复,往往需要专业医疗干预。

心理因素是进食障碍的核心诱因。多数患者存在严重的自我认同问题,他们将体重和外形与自我价值绑定,通过控制饮食或暴食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比如,青春期少女可能因外界对“瘦”的过度推崇,产生容貌焦虑,进而通过节食获取安全感;成年人也可能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冲突等刺激下,用暴食逃避现实困境。这种心理层面的扭曲,使得进食障碍患者难以自行调整行为,若仅从“饮食”角度干预,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社会环境也在无形中推动进食障碍的发生。如今,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白幼瘦”的审美标准,网红博主分享的“极端减肥法”被大量传播,商家通过广告不断强化“瘦即美”的观念,这些都容易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认知偏差,将正常体重视为“肥胖”,进而采取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令人担忧的是,进食障碍的识别率极低。很多人将患者的节食行为视为“自律”,将暴食行为视为“贪吃”,忽视了背后的心理和生理问题,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实际上,当身边人出现体重骤降或骤升、过度关注体重和外形、回避正常进食场合、情绪波动剧烈等情况时,就需要警惕是否存在进食障碍,及时建议其寻求专业帮助。

面对进食障碍,科学应对至关重要。首先,要打破“饮食问题”的认知误区,认识到它是需要医疗和心理干预的疾病,避免用“矫情”“装病”等标签指责患者,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其次,患者需及时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营养支持的综合干预。最后,社会应倡导多元审美,减少对“瘦”的过度追捧,营造健康的身体意象氛围,从源头降低进食障碍的发生风险。

进食障碍从来不是简单的饮食问题,它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交织的复杂疾病。只有正视其本质,给予患者科学的干预和人文的关怀,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获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2025-09-1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