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管理要点

特殊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管理要点
作者:覃丽环   单位:柳州市中医医院(柳州市壮医医院)
11514

在医疗领域,特殊患者群体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管理至关重要。肝脏和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一旦功能受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就会发生改变,容易导致药物蓄积、毒性增加,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这类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管理方案是保障其用药安全与疗效的关键。

一、精准评估肝肾功能状态

准确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是用药管理的基础。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医生会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来判断肝脏的损伤程度,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肝细胞的损伤情况和肝脏的合成、代谢功能。例如,当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升高时,可能提示肝细胞存在炎症或坏死;胆红素升高则可能表明肝脏的排泄功能受损。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指标是常用的方法。血肌酐和尿素氮是反映肾脏排泄功能的指标,它们的升高往往意味着肾脏功能出现了问题。内生肌酐清除率则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帮助医生了解肾脏的滤过能力。

二、合理选择药物种类

在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择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的代谢途径和毒性。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且有肝毒性的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可以选择一些不经肝脏代谢或代谢较少的药物,或者选择对肝脏毒性较小的替代药物。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避免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且有肾毒性的药物,如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这类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容易在体内蓄积,增加肾毒性的风险。可以优先选择不经肾脏排泄或代谢的药物,如胰岛素可用于替代大部分口服降糖药,因为胰岛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的比例相对较小;在抗凝治疗中,低分子肝素可替代华法林钠等经肝代谢药物。

三、科学调整药物剂量

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损害程度,科学调整药物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轻度肝功能不全(Child - Pugh A级)时,主要经肾脏排泄或者虽经肝代谢但无明显肝毒性的药物,可按原剂量使用;主要经肝脏清除但无明显肝脏毒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等,可谨慎使用,必要时减量给药,并严密监测肝功能。中度肝功能不全(Child - Pugh B级)时,部分经肝、肾两途径清除的药物需减量使用;替加环素、卡泊芬净、甲硝唑等有明确的剂量调整方案,需严格按照方案调整。重度肝功能不全(Child - Pugh C级)时,避免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或清除且可发生毒性反应的药物,使用其他药物时,需更严格地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与肝功能。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剂量的调整方法主要有减少用药剂量和延长用药间隔时间。肾功能轻度、中度和重度损害时,抗菌药每日剂量分别减低至正常剂量的2/3~1/2、1/2~1/5、1/5~1/10。也可以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来调整用药方案,或者根据药物说明书上的图、表、公式来调整用药剂量与给药间期。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如有条件的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使峰浓度与谷浓度控制在有效而安全的范围。

四、加强用药监测与评估

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监测与评估。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肝功能不全患者定期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肾功能不全患者监测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皮疹、黄疸等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此外,还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语:特殊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的用药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状态、药物特性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精准评估、合理选药、科学调量和加强监测,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保障其用药安全。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