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病人术后身体虚弱,并发症风险较高,做好预防是康复关键。护士会从基础护理、体位管理、感染防控等多方面入手,指导患者和家属科学应对。本文将详细讲解这些重点内容,帮助大家掌握实用方法,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助力患者顺利康复。
1.做好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1.1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首要任务
术后患者咳嗽无力时,家属可协助拍背,空心掌由下往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松动。护士会定时观察患者呼吸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痰液黏稠,会及时用吸痰器清理,避免痰液堵塞气道。
1.2定时翻身有助于预防肺部感染
一般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牵拉伤口。同时打开窗户通风,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细菌滋生。
1.3鼓励患者有效咳嗽
护士会指导患者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将痰液排出。对于无法自主咳嗽的患者,护士可能会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稀释痰液,便于排出。
2.重视皮肤护理,避免压疮出现
2.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很重要
每天用温水擦拭患者皮肤,尤其是容易出汗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更换床单时动作要轻,避免摩擦皮肤,床单如有污渍或潮湿应及时更换,保持平整无褶皱。
2.2使用防压疮工具辅助
长期卧床患者可使用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减轻局部压力。在骨隆突处,如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可放置软枕或泡沫垫,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不畅。
2.3定时检查皮肤状态
每天观察患者皮肤有无发红、发紫、破损等情况,特别是受压部位。若发现皮肤发红,应及时调整体位,避免继续受压,并涂抹润肤霜保护皮肤。
3.加强引流管护理,防止引流异常
3.1保持引流管固定通畅
家属应避免患者翻身或活动时牵拉引流管,防止脱落或扭曲。护士会定期检查固定情况,确保位置正确。对于留置导尿管患者,要防止导管打褶、反折,引流袋应低于膀胱水平,观察尿液颜色、量及性状,发现异常(如浑浊或呈血色)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3.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更换引流袋时需消毒接口,避免触碰以防感染。导尿管引流袋更换时也应消毒接口,会阴部每日清洁两次,大便后及时擦拭干净。所有引流袋应低于引流部位,防止反流,每日记录引流液量。
3.3观察引流相关异常症状
若出现尿液混浊、尿频、尿急、尿痛或尿道红肿等症状,可能为尿路感染,需及时处理。病情允许时应尽早拔管,鼓励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尿液冲洗。
4.科学进行体位管理,促进恢复
4.1术后体位摆放有讲究
根据手术部位不同,护士会指导合适的体位,如幕上手术患者可采取头高脚低位,角度15~30度,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翻身时要保持头部与身体同步转动,避免颈部扭曲。
4.2定时更换体位防不适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肌肉僵硬,每2小时协助患者轻微调整体位,动作缓慢平稳。对于清醒患者,可在护士指导下适当自主活动肢体,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4.3注意体位相关细节
患者卧床时,头部不要垫过高的枕头,以免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在搬运患者时,要保持头部稳定,多人协作,避免头部晃动,防止加重病情。
5.预防深静脉血栓,关注肢体健康
5.1早期进行肢体活动
术后清醒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护士会指导进行踝泵运动,即缓慢勾起脚尖再放下,每次10~15分钟,每天多次,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对于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家属可协助按摩下肢肌肉,从脚踝向大腿方向轻柔推拿。
5.2观察肢体异常表现
注意查看下肢是否有肿胀、皮肤温度升高、颜色改变等情况,这些可能是深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测量腿围时,若两侧差值超过1厘米,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3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家属要协助护士正确穿戴弹力袜,确保松紧适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观察穿戴部位皮肤状况。
结语
神经外科病人预防并发症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从呼吸道、皮肤、引流管护理,到体位管理和血栓预防,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掌握这些重点内容,积极配合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让患者在科学的护理下更快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