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糖足“步步惊心”

别让糖足“步步惊心”
作者:明鑫燕   单位:怀化市中医医院
413

糖尿病患者的双脚如同失去“警报系统”的战场,被钉子扎到可能都没感觉。神经病变致感觉减退,血管病变使供血不足,足部最易“失守”。一个小伤口就可能像多米诺骨牌,引发感染、溃烂甚至截肢。对付糖尿病足,关键是“早发现、早护理”,让糖友精心呵护双脚,避开危机。

糖足的“温床”:神经与血管的双重“罢工”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像“慢性腐蚀剂”一样损伤周围神经和血管。神经病变让足部感觉迟钝,就像给双脚戴了副“麻木手套”,烫伤、擦伤、刺伤都难以察觉;而血管病变则让足部血液循环变差,就像给双脚的“营养通道”设了障碍,伤口难以愈合。

65岁刘大爷患糖尿病10年,泡脚时水温高,右脚烫出水泡未察觉。家人发现时水泡已破溃,几天后开始溃烂。医生称这是典型的“无知觉损伤”,神经无疼痛信号、血管不给力,小伤口拖成大麻烦。统计显示,糖尿病足患者约80%的截肢源于小伤口处理不当。

足部发出的“求救信号”:这些变化要警惕

糖友的双脚每天都在“传递信息”,只是很多人没读懂。皮肤颜色改变是常见信号:双脚苍白或发紫,说明血液循环差;局部发红、发热,可能是感染的前兆。70岁的张奶奶发现右脚比左脚颜色深,没当回事,结果两周后出现溃烂,原来这是血管堵塞的早期表现。

异常感觉也不能忽视:双脚麻木、刺痛、烧灼感,或像踩在棉花上,都是神经病变的预警。48岁的王先生总觉得脚底板发麻,以为是走路多了,直到出现伤口不愈合才就诊,此时神经损伤已较严重。还有人会出现足部畸形,比如脚趾弯曲、足底凸起(爪形趾、夏科足),这些畸形会让脚部受力不均,容易磨出茧子和溃疡。

小伤口的“放大效应”最可怕:一个米粒大的鸡眼、一处轻微的擦伤,在糖足患者身上可能演变成深度溃烂。因为高血糖环境会抑制免疫力,细菌在伤口里“疯狂繁殖”,再加上供血不足,药物难以到达病灶,感染会像“燎原之火”迅速扩散。

日常护理:给双脚“层层防护”

每天一次“足部体检”是必修课。糖友要养成睡前检查双脚的习惯,最好请家人帮忙看脚底、脚趾缝这些自己难看到的地方,重点看有没有伤口、水泡、脱皮、鸡眼。视力不好的可以用镜子辅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就像每天给汽车做检查,能在故障初期解决问题。

洗脚有“三忌”:忌水温过高(不超过37℃),可以用手腕内侧试水温,避免烫伤;忌用力搓擦,尤其是脚后跟、鸡眼处,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忌长时间浸泡,5~10分钟即可,洗完后要把脚趾缝擦干,保持干燥以防真菌。62岁的李阿姨坚持这样做了5年,双脚从未出现过严重问题,她说:“小心总没错,洗脚这点小事也得按规矩来。”

选鞋穿鞋有讲究:鞋子要选圆头、软底、透气的,像给双脚“搭个舒服的小房子”,避免尖头鞋、高跟鞋挤压脚趾。新鞋先每天穿10分钟,逐渐增加时间,检查脚部有没有磨红的地方。袜子要选浅色棉袜,便于发现渗血,袜口别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有足部畸形的糖友,可定制矫形鞋垫,让双脚受力更均匀。

处理小问题别“想当然”:脚上长了茧子,别用剪刀剪或化学药剂腐蚀,应请医生处理;出现水泡,用无菌纱布保护好,别弄破;轻度擦伤,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涂碘伏,每天更换敷料。记住,糖友的足部伤口“经不起折腾”,自己处理没把握时,一定要找专科医生。

关键时刻: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如果出现伤口24小时没好转,或伴有红肿、流脓、疼痛加剧;双脚突然变冷、发紫、感觉消失;以及发烧同时足部有感染迹象,都要马上去糖尿病足专科就诊。千万别抱有“再等等看”的侥幸心理,糖足的恶化速度远超想象,早6小时干预,截肢风险就能降低50%。

55岁的赵先生左脚被钉子扎了个口子,他自行涂红药水,三天后脚背红肿流脓、高烧不退。到医院时,医生称再晚来脚可能不保。经清创、抗感染、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保住了他的左脚。

糖尿病足的防治,就像走钢丝——既要控制好血糖这个“大前提”,又要做好足部护理的“细枝末节”。糖友们要记住,双脚是陪伴自己走过人生的“忠实伙伴”,对它们多一分关注,少一分疏忽,就能避开那些“步步惊心”的陷阱,让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安稳。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