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护从三大要素入手

传染病防护从三大要素入手
作者:林春兰   单位: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99

人类对抗传染病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是防控核心靶点,三者构成疾病流行的“铁三角”,只有切断其关联,才能遏制扩散。了解它们的本质与应对方法,是自我防护的基础。

传染源:传染病的“起点”

传染源是携带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并能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分三类: 患者:出现症状的感染者,如新冠感染者咳嗽排出含病毒飞沫,流感患者发烧时唾液含大量病毒,易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染。虽症状明显易隔离,但发病初期可能成“隐形传播者”。

无症状感染者: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却能排病原体,如部分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乙肝病毒携带者,表面与健康人无异,可能通过日常接触或体液传播,是防控重点监测对象。

动物宿主:许多传染病源于动物,如禽流感传染源为带毒禽类,狂犬病为患病猫狗,鼠疫为老鼠等啮齿类。人类接触受感染动物(如吃未煮熟肉类)可能被感染,需兼顾动物检疫与人类防护。

防护核心是“早发现、早隔离”: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远离传染病患者或染病动物;相关部门对患者隔离治疗、染病动物检疫扑杀,从源头减少扩散。

传播途径:病原体的“移动通道”

传播途径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桥梁”,主要分四类:

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如新冠、流感病毒、肺结核杆菌。防护关键是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密闭空间(地铁、电梯)需加强防护。

消化道传播:经被污染的食物、水或餐具传播,如吃未煮熟的含甲肝病毒海鲜、喝诺如病毒污染的水。预防需“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生熟餐具分开,防止病从口入。

接触传播:含直接接触(如健康儿童的手接触到手足口病患儿的疱疹液)和间接接触(如手碰到被污染的门把手、手机)。做好手卫生(用肥皂洗手)、定期消毒常用物品可阻断传播。

其他途径:如虫媒传播(蚊子传播疟疾、登革热,跳蚤传播鼠疫)、血液体液传播(乙肝、艾滋病通过输血或共用针管传播)。需针对性防护,如夏季防蚊、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易感人群:需重点守护的群体

易感人群是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接触病原体易发病的群体:

儿童青少年免疫系统未成熟,抵抗力弱,是流感、手足口病、水痘高发人群; 老年人免疫衰退、常伴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如新冠、肺炎对其威胁更大;

孕妇、慢性病患者(癌症患者、用免疫抑制剂者)免疫受损,也属易感人群; 未接种相关疫苗者,因缺乏特异性抗体易感染,如未接种麻疹疫苗者接触病毒几乎必然发病,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感染风险高。

保护核心措施:一是接种疫苗,最经济有效,如新冠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流感疫苗可减少感染概率;二是增强免疫力,靠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提高抵抗力,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三大要素联动:构建立体防护网

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同时存在,因此防护不能只针对单一要素,而需形成“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立体防御体系。比如在新冠防控中,隔离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控制传染源)、戴口罩、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为老人、儿童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三者结合才能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在流感高发季,及时治疗患者、勤洗手、戴口罩、接种流感疫苗,也需同步推进。

对普通人而言,掌握三大核心要素的知识后,可将防护融入日常生活: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不隐瞒病情(助力控制传染源);外出戴口罩、回家先洗手、定期消毒物品(切断传播途径);主动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护自身免受感染)。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构筑传染病防护防线的关键。

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读懂它的“传播逻辑”,针对三大核心要素做好防护,每个人都能成为自身健康的守护者,共同抵御疾病风险。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