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断食——科学依据与风险警示

间歇性断食——科学依据与风险警示
作者:崔海荣   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
95

身体有个管睡觉、吃饭和活动的“生物钟”。当它和你吃东西的时间配合得好时,身体就会主要“烧脂肪”,而不是主要“烧糖”;启动细胞“大扫除”(自噬):像清洁工一样,把细胞里坏掉的零件和垃圾打包清走。保持一段时间的空腹(比如16小时不吃),会让身体里两个关键“能量开关”动起来:AMPK开关(打开),发现“能量少了!”,赶紧多烧脂肪。mTOR开关(关上),暂停催细胞生长,“腾出手”搞大扫除。这带来的好处:烧脂肪更快了;细胞内部更干净健康;身体对控制血糖的胰岛素更“听话”,血糖更稳;早上晒晒太阳、活动一下或喝点水/黑咖啡,能更有效地减掉藏在肚子里的有害脂肪(内脏脂肪);当身体稳定处于这种“高效燃脂模式”时,不少人感觉脑子更清楚、注意力更集中,所以,科学地间歇性断食不只是帮你管理体重,更像是给身体的细胞按下了“自我修复和更新”的按钮,让身体从更基础的层面恢复活力。

一、科学依据:为什么有效?

(一)燃脂模式启动‌

当进食结束后,人体优先消耗糖原储备以完成基础代谢。糖原是身体储存的碳水化合物,它为身体提供快速能量,特别是在运动和高强度活动期间。随着空腹时间的延长,糖原储备逐步耗尽,身体开始寻找其他能量来源。此时,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激活脂肪分解酶系统。脂肪分解酶是一类促进脂肪分解的酶,它们帮助将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释放进入血液循环。一旦进入血液,这些脂肪酸就会被运输到需要能量的部位,如肌肉,从而开启以脂肪为主导的供能模式。科学研究表明,科学执行的断食法可有效减少体脂,尤其对内脏脂肪的消除具有针对性,内脏脂肪与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二)细胞自我清理(自噬效应)‌

持续空腹达到特定时长后,细胞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调控机制启动自噬程序。自噬是细胞内的一种自我清理机制,它通过形成自噬小体包裹受损细胞组分,对异常蛋白质和老化线粒体进行定向清除。这个过程有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清洁和健康。周期性断食可显著提升多个器官的自噬活性,包括大脑、心脏和肝脏等。自噬活性的提升对维持细胞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帮助预防和延缓多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三)激素调节‌

‌延长空腹时间可大幅提升生长激素浓度。生长激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不仅促进身体生长,还协同促进脂肪分解与肌肉组织维护。生长激素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新陈代谢率,促进脂肪燃烧,同时帮助保持和增加肌肉质量。规律性断食能增强胰岛素受体的响应效率,显著优化血糖调控能力。胰岛素是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激素,当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更加敏感时,血糖水平更容易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对代谢异常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配合特定饮食策略时,可产生更显著的代谢改善效果,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二、主流方法:哪种适合你?

(一)16/8限制进食

16/8法,也被称为时间限制进食,是一种流行的间歇性禁食方法。通过设定8小时进食窗口(如10:00-18:00)匹配人体昼夜节律,在进食期需保证营养均衡。这一方案不仅有助于调节生物钟,还能通过限制进食时间来控制总热量摄入。配合晨间空腹运动可增强脂肪动员效率,这是因为身体在空腹状态下会优先使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从而提高减脂效果。而每天吃够蛋白质里的那几种“好东西”(像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能帮你保护身上的肌肉块儿。特别是在你减肥、想甩掉肥肉的时候,它们能防止肌肉也跟着一起被消耗掉,让掉的主要是肥肉,不是肌肉。

(二)5:2轻断食

每周挑不挨着的两天少吃点(比如周一和周四),其他五天正常吃饭。少吃的那两天,肉、蛋、奶、豆制品这些“蛋白质”一定要吃够!这就像身体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当你吃得少的时候,更要保证它,不然身体容易消耗掉有用的东西(比如肌肉)。平时吃饭呢,推荐用“地中海式”吃法:多吃鱼(尤其是深海鱼)、坚果、橄榄油(这些含“好脂肪”护心),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这些粗纤维管饱、通便,还能让血糖别坐“过山车”)。这样搭配着来,少吃的那两天也没那么难熬,对身体还特别好。

(三)隔日断食

你可以这样交替饮食:一天正常吃饭,第二天就吃得特别少(摄入极低热量)。在吃得少的那天,只能喝清水、无糖茶或者咖啡这些“零热量”的饮品。这样既能解渴不增肥,又能避免身体脱水。如果饿得难受,可以补充点“支链氨基酸”(就是蛋白质里几种关键的营养素)。支链氨基酸作用于大脑,产生真实的饱腹感信号,让你感觉没那么饿。特别要注意的是,这种吃法得定期量血压、测血糖、查血脂这些“身体信号”。它们能告诉你身体适不适应这种吃法。如果发现不对劲,就得赶紧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确保健康安全第一!

三、风险警示:哪些人需谨慎?

(一)儿童青少年‌生长监测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断食可能对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长期间歇性断食会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未来糖尿病风险。研究显示,长时间断食可能导致骨龄发育滞后0.8-1.2年,血清IGF-1水平明显下降,这将直接影响骺板细胞的增殖。因此,建议18岁以下人群如果尝试,只限晚上不吃东西12小时(比如晚7点到早7点)这种改良版12小时夜间断食,白天必须吃够身体需要的最低热量,保证营养充足。

(二)慢性病患者‌个性化方案

断食对慢性病是“双刃剑”,自行尝试可能加重病情!对于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尝试断食前,必须有医生全程监控!断食易引发血糖忽高忽低,药物需及时调整(如二甲双胍必须随餐吃)。必备动态血糖仪,随时看血糖变化才安全。胃食管反流患者在断食期间应注意空腹状态下胃酸浓度高,会加剧胃食管反流烧灼感。建议配合碱性水来缓解症状,保持胃部环境的稳定。心血管患者若需断食,必须遵循“医学监督+温和方案+精准营养”原则,首选12小时夜间断食,进食期应摄入足量蛋白质和升糖指数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动态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发现异常应立即干预。

(三)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考虑间歇性禁食前,应首先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意见。胎儿发育关键期和哺乳期营养需求极高,不当的饮食限制可能对胎儿或婴儿的健康造成影响。特别是孕早期,胎儿对营养的需求量大且敏感,断食可能增加流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的风险。哺乳期妇女若进行断食,可能会影响乳汁的质和量,进而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

(四)老年人及营养不良者

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慢,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断食可能加剧营养不良的风险,导致免疫力下降和慢性疾病的发生。营养不良者,包括体重过轻或有厌食症倾向的人群,断食可能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影响健康恢复。因此,建议老年人和营养不良者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避免自行断食。

四、科学建议:安全第一!

(一)晨间代谢唤醒‌

起床后30分钟内进行1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如开合跳、波比跳),可提升肾上腺素水平,激活脂肪酶活性窗口期,运动后及时补充电解质。

(二)营养密度管理‌

在8小时进食窗口内,建议采用50%非淀粉类蔬菜+25%优质蛋白+25%全谷物的餐盘分配。特别注意维生素B族(尤其B1、B5)和锌元素补充,这些微量营养素参与超过一半的脂肪代谢酶反应。

(三)智能穿戴辅助‌

使用可监测心率变异性的设备(如WHOOP手环),当副交感神经活性持续低于基准值超过3天时,提示需要调整断食强度。配合CGM(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可精准识别个体化代谢反应拐点。

2025-08-1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