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瘘穿刺后淤青,3招加速恢复

内瘘穿刺后淤青,3招加速恢复
作者:武玫君   单位:怀化市中心医院(怀化市肿瘤医院)
365

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穿刺后常出现淤青,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引发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可加速淤青消散,降低风险。

淤青成因:血管损伤与凝血异常的双重作用

内瘘淤青的本质是穿刺导致血管壁破损,血液渗入皮下组织形成血肿。其发生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穿刺技术:区域穿刺法(同一区域反复穿刺)易损伤血管壁,增加淤青风险;绳梯穿刺法(均匀分布穿刺点)和扣眼穿刺法(固定隧道穿刺)可降低损伤概率。

凝血功能:尿毒症毒素影响凝血机制,抗凝剂使用过量或不足均会加剧出血或血栓形成。

血管条件:内瘘成熟度不足(术后未满4-6周)、血管狭窄或动脉瘤等病变,易导致穿刺失败和渗血。

术后护理:压迫止血不当、过早活动或受压,可能加重淤青扩散。

3招加速恢复:科学护理三步走

第一步:紧急处理——止血+冰敷(24小时内)

目标:减少血液渗出,控制炎症扩散。

有效压迫止血:拔针后立即用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穿刺点,力度以“能止血但可触及震颤”为宜,避免过度压迫导致内瘘闭塞。

新建内瘘避免使用止血带,推荐“指压法”:食指和中指沿血管走向垂直按压,持续15分钟或至无渗血。压迫后2小时内逐步撤除胶布,创口贴覆盖针眼24小时。

冰敷降温: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开瘘口和针眼,敷于淤青处,每次5-10分钟,24小时内可重复3-4次。冰敷可收缩血管,减少渗血,但需警惕冻伤,尤其是老年或感觉障碍患者。

案例:某患者穿刺后出现直径5cm淤青,立即冰敷并指压止血,2小时后淤青范围未扩大,次日肿胀减轻。

第二步:中期护理——热敷+理疗(24-72小时后)

目标: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

湿热敷:使用40-50℃湿毛巾或热敷袋,避开瘘口敷于淤青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可联合护肤凝胶或喜辽妥软膏(含多磺酸黏多糖),沿血管走向涂抹并轻柔按摩,促进药物吸收。

土豆片外敷:新鲜土豆切0.3-0.4cm薄片,避开针眼贴敷淤青处,待氧化变色后更换,持续1小时。土豆中的龙葵素具有抗炎、消肿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其效果与硫酸镁湿敷相当。

红外线理疗:使用非热康普或远红外线灯照射淤青处,距离30-50cm,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红外线可改善局部代谢,软化血管,但需避免烫伤。

数据支持:一项纳入120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联合热敷+土豆片外敷组淤青消退时间较单用热敷组缩短2.3天。

第三步:长期维护——锻炼+监测(全程贯穿)

目标:增强血管弹性,预防并发症。

握球锻炼:每日3次,每次握软式握力球5-10分钟,力度以“皮肤微红发热”为宜。锻炼可促进血管扩张,提高内瘘血流量,降低血栓风险。

自我监测:视诊。每日观察内瘘皮肤有无破溃、红肿或淤青扩大。触诊。用手指轻压瘘口,感受震颤强弱和范围,若震颤减弱或消失,提示内瘘狭窄或闭塞。听诊。用听诊器监测血管杂音,异常杂音(如高调啸鸣音)可能提示血栓形成。

避免二次损伤:淤青未消退前,避免在同一侧肢体测血压、输液或抽血。禁止佩戴手表、穿袖口过紧的衣物,侧卧时避免压迫内瘘侧肢体。

关键注意事项:细节决定成败

控制体重: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避免单次脱水过多导致低血压,引发内瘘闭塞。

皮肤护理:保持内瘘侧皮肤清洁干燥,透析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瘙痒时可涂抹维生素E软膏,避免抓挠。

药物使用:淤青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喜辽妥、如意金黄散(与白醋调敷)等药物,但需避开针眼。

及时就医: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联系医生:淤青范围持续扩大超过48小时;瘘口震颤减弱或消失;穿刺点红肿、渗液或发热。

预防优于治疗:从源头降低风险

优化穿刺技术:优先选择绳梯穿刺法,新建内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避免区域穿刺。

个体化抗凝:根据凝血功能调整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剂量,高风险患者可采用无肝素透析。

定期评估:术后4-6周通过超声评估内瘘成熟度(内径≥6mm、血流量≥600ml/min),未达标者延迟使用。

内瘘淤青是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但通过科学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患者需掌握“紧急处理-中期护理-长期维护”三步法,并注重细节管理,如控制体重、避免受压、定期监测等。若淤青持续不消或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守护好这条“生命线”。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