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苏醒期护理要点:家属必知的观察与照护指南

术后苏醒期护理要点:家属必知的观察与照护指南
作者:景佳   单位:绵阳市安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289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的终结,术后苏醒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患者的身体需要从麻醉状态中逐渐恢复,各项生理机能也需重新调整。作为家属,了解并掌握苏醒期的护理要点,能够更好地协助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照护,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稳定是判断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的重要指标,家属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体温

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术后体温异常。术后患者体温通常会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手术中长时间暴露、麻醉药物作用及大量输液等原因所致。家属要注意给患者保暖,可以使用加盖棉被、暖水袋(注意避免烫伤)等方式。若体温持续低于36℃,或出现寒战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而如果体温超过38℃,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问题,同样需要尽快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二)血压

术后血压波动较为常见。血压过低可能是由于术中失血过多、麻醉药物残留导致血管扩张等原因引起,这会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导致头晕、乏力,甚至休克;血压过高则可能增加心脏负担,引发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家属应留意血压监测数值,若发现血压较术前或基础血压有明显波动,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超过20%,都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如调整补液速度、使用升压或降压药物等。

(三)呼吸

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律和深度至关重要。麻醉药物残留、气管插管刺激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呼吸抑制,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成人每分钟呼吸次数少于12次)、呼吸浅弱。此外,舌后坠、痰液堵塞等情况还可能引起呼吸道梗阻,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嘴唇、指甲等部位发紫)等症状。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异常,家属要立即呼叫医护人员,同时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可协助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二、关注患者意识状态

(一)苏醒进程观察

术后患者会逐渐从麻醉状态中苏醒,但恢复速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在术后半小时到2小时内,患者会开始出现意识恢复的迹象,如睁眼、能听从简单指令等。家属可以轻声呼唤患者的名字,尝试与患者交流,观察其反应。若患者长时间(超过预计苏醒时间)仍未恢复意识,或意识恢复后又再次陷入昏睡,需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排查是否存在麻醉并发症、脑供血不足等问题。

(二)异常表现识别

在患者苏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烦躁、谵妄等异常表现。烦躁可能是由于伤口疼痛、尿管刺激、缺氧等原因引起;谵妄则表现为患者意识模糊、胡言乱语、定向力障碍等。家属要保持冷静,避免强行约束患者,以免造成患者受伤或加重烦躁情绪,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由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和处理,如调整镇痛方案、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等。

三、伤口及引流管护理

(一)伤口观察

术后伤口的护理直接关系到愈合情况。家属要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有无渗血、渗液。若发现敷料上有较多新鲜血液渗出,或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伤口存在出血、感染等问题,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患者无意识地抓挠或碰撞伤口。

(二)引流管护理

部分手术患者术后会留置引流管,如胃肠减压管、胸腔闭式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其目的是引出体内的积液、积气,防止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家属要确保引流管固定妥善,避免扭曲、受压、折叠和脱落。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正常情况下,不同部位的引流液有其相应的特点,如腹腔引流液初期可能为淡红色,逐渐变浅;若引流液突然增多、颜色鲜红,或出现浑浊、异味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在患者翻身、活动时,要协助医护人员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意外脱管。

术后苏醒期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在这一阶段的观察与照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做好伤口及引流管护理,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医护人员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患者顺利度过苏醒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尽快康复。家属在照护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细心,遇到任何疑问或不确定的情况,都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共同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08-1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