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胃肠超声报告 “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是什么意思

小儿胃肠超声报告 “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是什么意思
作者:​张琴   单位:资阳市中心医院
2615

孩子肚子疼、呕吐时,医生常建议做胃肠超声检查。但拿到报告后,“肠套叠”“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等术语让家长一头雾水。本文结合儿童胃肠特点,解读这些常见超声结果的含义,帮家长科学应对。

肠套叠:紧急程度最高的“肠道错位”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段“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内,像望远镜的两节套筒套在一起。婴幼儿肠道发育尚未成熟,肠蠕动不规律,是高发人群(尤其4-10个月婴儿)。超声报告中若出现“同心圆征”“套筒征”,就是典型的肠套叠影像表现。

家长需警惕的症状

突发阵发性腹痛:孩子哭闹剧烈,屈膝缩腹,间隔10-20分钟发作一次。

呕吐:初期吐奶或食物,后期可能吐黄绿色胆汁。

果酱样便:肠道缺血后,大便带血呈暗红色果酱状(发病6-12小时后出现)。

腹部包块:安静时可在右上腹摸到腊肠样肿块。

如何处理

肠套叠超过48小时可能导致肠坏死,属于儿科急症。超声检查确诊后,医生会先尝试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约90%),若复位失败或肠管已坏死,需手术治疗。家长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是“良性反应”

什么是肠系膜淋巴结?

肠系膜是连接肠管和腹壁的组织,其中的淋巴结是肠道的“免疫卫士”,负责过滤细菌、病毒等异物。儿童淋巴系统活跃,超声检查时容易发现直径>5mm的淋巴结,报告常描述为“肠系膜淋巴结可见,最大约XX×XXmm”。

哪些情况会导致肿大?

生理性反应:感冒、肠炎、扁桃体炎等感染时,淋巴结会增生肿大,如同“卫兵加强警戒”,感染控制后会逐渐缩小。

病理性因素:淋巴瘤、肠结核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淋巴结肿大,但这类情况极少,通常伴随持续发热、体重下降、贫血等症状。

报告出现“肿大”怎么办?

若孩子近期有感冒、腹泻,且腹痛轻微、能自行缓解,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感染好转会自行恢复。

若淋巴结直径>10mm、多个融合成团,或伴随长期腹痛、发热,需进一步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排除其他疾病。

避免盲目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引起的肿大无需抗菌治疗,滥用药物反而会破坏肠道菌群。

其他常见超声结果解读

肠胀气:最普遍的“小问题”

报告中“肠管积气明显”很常见,多因孩子哭闹吞入空气、消化不良或乳糖不耐受导致。表现为腹胀、排气多,一般通过拍嗝、顺时针揉腹、调整饮食即可缓解。若频繁腹胀影响进食,需排查牛奶蛋白过敏等问题。

肠息肉:需警惕的“肠道小突起”

超声发现“肠壁局部隆起,呈息肉样改变”时,需关注孩子是否有便血(鲜血附在大便表面)。儿童肠息肉多为良性,但可能引起贫血,医生可能建议肠镜检查明确性质,必要时切除。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罕见但需重视

报告若提示“肠管旁囊性包块,与肠管相通”,可能是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道发育异常)。这类畸形可能导致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确诊后需手术治疗,早发现可避免严重并发症。

读懂报告的3个关键原则

1. 结合症状看结果:超声异常需搭配孩子的表现才有意义。例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轻微腹痛+感冒史,多为良性;但同一结果+持续高热,需警惕严重感染。

2. 动态观察比单次结果重要:一次检查发现的淋巴结肿大,若无明显症状,可1-3个月后复查。若肿大持续增大或形态改变,再进一步检查。

3. 不纠结术语,听医生分析:超声报告是医生的“参考依据”,而非最终诊断。家长无需自行查资料对号入座,应让儿科或小儿消化科医生结合病史、体征综合判断。

儿童胃肠超声是无创、安全的检查方式,其结果需结合孩子的年龄、症状和整体状态解读。遇到“肠套叠”需紧急处理,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多数无需过度担心。家长看懂报告的核心,是区分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哪些可以动态观察,避免因误解引发不必要的焦虑,也防止遗漏真正需要干预的问题。

2025-08-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