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如同一条为生命输送氧气的 “黄金通道”,从鼻腔、咽喉,经气管、支气管一路延伸至肺泡,构建起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精密系统。然而,这条通道时刻暴露在复杂的环境中,细菌、病毒、过敏原、有害颗粒物等威胁无处不在,使得咳嗽、哮喘等常见呼吸道疾病频发。深入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掌握科学有效的预防与应对策略,是守护呼吸健康的关键所在。
咳嗽:呼吸道健康的 “预警员”
咳嗽是人体呼吸道的 “卫士”,作为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它能够帮助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异物及病原体。当呼吸道黏膜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刺激时,分布在黏膜上的神经末梢会将信号传递给大脑咳嗽中枢,进而引发咳嗽反应。
普通感冒引发的咳嗽最为常见。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入侵上呼吸道,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刺激神经末梢,引发咳嗽。此类咳嗽通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一般在1-2周内随着感冒的康复而缓解。但需要警惕的是,若咳嗽持续 8 周以上,就进入了慢性咳嗽范畴。慢性咳嗽病因复杂,咳嗽变异性哮喘便是其中重要病因之一。这类患者气道存在慢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异常增高,夜间或凌晨,气道对冷空气、尘螨等刺激更为敏感,从而引发剧烈咳嗽,且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 “纠缠者”
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遗传因素为哮喘发病埋下 “种子”,有哮喘家族史的人群携带易感基因,使得气道对过敏原的反应更为敏感。而环境因素则是 “催化剂”,尘螨广泛存在于被褥、地毯中,花粉在春秋季大量飘散,宠物毛发皮屑也极易成为过敏原。当这些过敏原进入呼吸道,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被激活,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使气道平滑肌强烈收缩,气道黏膜水肿增厚,分泌物大量增加,导致气道狭窄,引发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典型症状。哮喘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因窒息危及生命。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哮喘患者已达 3.39 亿,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群体中增长明显。
肺炎:肺部感染的 “侵袭者”
肺炎是肺部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肺炎链球菌是细菌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它会破坏肺泡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肺部实变。患者常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痰液可呈脓性,严重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病毒性肺炎如新冠病毒肺炎,病毒入侵肺部细胞,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肺部炎症和损伤,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支原体肺炎则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可持续2-3周。
科学预防:构筑呼吸道健康防线
预防呼吸道疾病,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基础。勤洗手,能有效清除手上沾染的病原体,减少经手传播疾病的风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可防止飞沫传播。在流感高发季、雾霾天或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医用口罩能有效阻挡飞沫、颗粒物和部分过敏原。
对于过敏体质人群,精准规避过敏原是关键。定期清洁卧室,使用除螨仪处理被褥,减少尘螨滋生;花粉季尽量减少外出,若需外出,提前使用鼻喷激素等药物预防,回家后及时更换衣物、清洗鼻腔。同时,通过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来增强免疫力也不容忽视。每天保证7-8小时充足睡眠,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D和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有助于提升机体免疫功能。
及时应对:科学治疗守护呼吸健康
对于肺炎患者,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细菌性肺炎通常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病毒性肺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呼吸支持;支原体肺炎则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
从咳嗽到哮喘,再到肺炎等常见呼吸道疾病,威胁着人们的呼吸健康。只要我们重视预防,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在清新的空气中自由呼吸,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