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确诊哮喘后,医院治疗是“基础防线”——肺功能检查明确病情,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正确使用吸入器、峰流速仪等。
但哮喘是慢性疾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才是“长期战场”,很多患者发作反复,往往是因为忽略了家中的“坑”。其实,只要衔接好医院治疗与居家防护,把医生的专业建议落到日常,就能让呼吸持续“在线”,少上哮喘的坑。
从医院出院时,先做好这几件事,为居家防护打基础:
1.记清“病情档案”:问清医生自己的哮喘类型(如过敏性、运动性)、核心触发因素(如尘螨、冷空气),把医嘱用药清单(控制剂、缓解剂名称及用法)、峰流速仪个人最佳值记在手机里,方便居家对照。
2.练熟“用药技能”:在医院就跟着护士练会吸入器使用——比如用布地奈德吸入剂时,要先摇匀、深吸气时按压、吸完屏气5秒,避免因操作不当影响药效;若医生开了峰流速仪,当场学会测量方法,确保回家后能准确监测。
3.定好“复诊计划”:约好下次复诊时间(通常初治者1-3个月复诊一次),明确哪些情况需要提前就诊,别等严重发作才去医院。
药物“护坑”:
居家用药是医院治疗的延伸,千万别凭感觉改:
1.控制剂“不偷懒”:按医生处方的剂量和频次用(如布地奈德每日2次),即使没有不适也不能停。
2.缓解剂“不滥用”:只有突然喘憋、胸闷时才按医嘱用(如沙丁胺醇每次1-2喷),用完后若15分钟未缓解,可再喷1次,但24小时不超过4次。
给家“扫坑”:
居家针对性清理这些“喘坑”——过敏原
1.除“螨坑”:防螨床罩包裹寝具,每周用55℃以上热水洗床品(高温能杀螨),卧室别放地毯、毛绒玩具。
2.填“霉菌坑”:每天给浴室、厨房通风30分钟,漏水管道及时修,发现霉斑用含氯消毒剂清理。
3.避“刺激坑”:医院会反复叮嘱“远离烟雾”,家中禁烟(含二手烟、三手烟);若对花粉过敏,花粉季关窗,外出戴口罩,回家后先换衣服、洗手,减少接触。
呼吸“绕坑”:
呼吸、排痰方法居家要常练:
1.“哈气式”排痰:像护士教的那样,坐直深吸气、憋2-3秒,用腹力短促“哈、哈、哈”,分2-3次咳痰。
2.练腹式呼吸:5-10分钟腹式呼吸(鼻吸腹鼓、唇呼腹瘪),增强呼吸肌力量。
饮食“避坑”:
过敏原检测提示你对某些食物敏感(如坚果、海鲜),居家要避开;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橙子)、深海鱼(如三文鱼),少吃过冰、过甜、过油的食物,减少气道刺激。
运动“躲坑”:
“哮喘能运动”是医院常强调的,但要选对方式:
1.择温和项目:选游泳、步行、太极等——这些运动对气道刺激小,避免短跑、篮球等剧烈运动;
2.运动前热身15-20分钟,运动后整理5-10分钟,让身体逐步适应,别突然开始或停止运动。
识“坑信号”:
发作先兆居家要多留意:
峰流速值低于个人最佳值20%;
胸口发紧、夜间/凌晨干咳加重;
活动耐力下降(如平时能爬3层楼,现在爬1层就气短)。
出现这些信号,先休息、吸缓解剂,15分钟无好转或症状加重,立即联系医生或去医院,别拖延。
定“避坑计划”:
1.绿灯(安全):无症状,峰流速正常,按医院方案用控制剂,正常生活。
2.黄灯(提醒):出现先兆信号,峰流速降20%-50%,按医嘱加用缓解剂,每2小时监测,无好转联系医生。
3.红灯(危险):静息时喘憋、口唇发紫、峰流速降超50%,立即打120,等待时按医院教的保持坐位慢呼吸,别躺下。
结语
哮喘管理,医院治疗是“起点”,居家防护是“延续”。只要把医院的专业建议(如用药、避诱因、监测方法)融入日常,避开家中的“坑”,就能让呼吸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