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颅脑手术作为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所以易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最为高发,轻则导致肢体肿胀、疼痛,重则引发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颅脑术后的防“栓”护理,是保障患者安全康复的关键。
追根溯源——为何颅脑术后容易“栓”
颅脑术后患者血栓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静脉血流瘀滞: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易在血管内瘀积形成血栓。
2.血液高凝状态:手术是一种创伤,它会激活人体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固能力增强。同时,术后患者可能存在脱水、失血等情况,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3.血管壁损伤:手术过程中,对血管造成直接或间接损伤,破坏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基础预防——筑牢防“栓”第一道防线
基础预防是预防血栓的重要前提,从体位、活动、生活细节等方面入手,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1.调整体位: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抬高床头15-30°,平卧时,抬高双下肢30°,以促进静脉回流。定时为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病情允许时,应尽早下床活动。
2.加强肢体功能锻炼:每日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上肢屈伸、扩胸运动、下肢足背屈伸、内外踝旋转等。协助家属为患者按摩小腿、大腿肌肉,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同时指导患者做踝泵运动,方法是:患者平躺,双腿伸直,最大限度地勾脚尖,保持5-10秒;再最大限度地绷脚尖,保持5-10秒。每天做3-4次,每次20-30组。
3.保障充足水分: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保持在2000ml以上,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要戒烟限酒、控制血糖血脂、清淡饮食,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
物理预防——借助外力,加强回流
1.气压治疗:按医嘱予气压治疗,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
2.梯度压力弹力袜:选择合适的尺寸,确保正确穿戴,避免过紧或过松,白天持续穿戴,晚上休息时脱下。
药物预防——科学用药,降低血栓风险
对于血栓风险较高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
1.抗凝药物:常用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钙和低分子肝素钠,一般皮下注射给药,用药剂量根据患者体重、肝肾功能、出血风险等因素综合判断。
2.用药注意事项:按照医嘱给药,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注射时选择正确部位,常为腹部脐周2cm以外区域,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减少局部皮下出血风险。用药期间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伤口渗血增多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病情观察——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严重后果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尤其是下肢情况和全身症状,及时发现血栓早期迹象,为治疗争取时间。
1.下肢观察:每日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情况,测量下肢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缘15cm和髌骨下缘10cm处,并记录数据。若发现下肢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周径增粗,或患者诉下肢疼痛,需警惕下肢静脉血栓,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全身症状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若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痛、烦躁不安、意识改变等症状,需高度怀疑肺栓塞,立即通知医生,配合进行紧急救治。
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助力血管健康
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康复锻炼。
早期床上锻炼:病情允许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坐起、进食等生活锻炼,并结合肢体训练,如直腿抬高、屈膝屈髋等,逐渐增加活动强度和时间。
下床活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肢体力量有所恢复后,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逐步下床活动。先在床边坐立片刻,无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后,再站立,然后再缓慢行走,初始行走时间不宜过长,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随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结论
颅脑术后防“栓”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从基础预防、物理预防到药物预防,从病情观察到康复锻炼,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全面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保障患者术后安全康复,帮助患者顺利回归到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