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对艾滋病存在模糊认知,要么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特定人群才会感染”,要么因过度恐惧而排斥感染者,甚至误信“日常接触会传染”。这些误区不仅可能让人们放松自我防护,还会加剧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事实上,艾滋病的传播有明确途径,且可防可控,澄清常见误区,才能建立科学的认知,既不盲目恐慌,也不忽视风险。
误区1:日常接触会传染艾滋病
很多人担心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共餐、共用办公用品会被传染,甚至不敢靠近感染者,这种担忧其实没有科学依据。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需要满足“足量病毒+体液交换”的条件,其主要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普通接触,比如和感染者一起吃饭、喝水、共用电梯,或者握手、拥抱、共用键盘鼠标,这些行为中既没有足量病毒的交换,也没有直接的体液接触,病毒无法通过这些方式进入健康人体内。哪怕是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用品,只要没有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到感染者的体液,也不会造成传播。只有当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含有病毒的体液,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或注射等方式进入健康人体内时,才存在传播可能。
误区2:只有高危人群才会感染艾滋病
有人认为“艾滋病只找吸毒者、性工作者”,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些“高危人群”,就不会感染,这种“标签化”认知很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实际上,艾滋病没有“专属人群”,任何人只要发生了高危行为,都有感染风险。所谓高危行为,指的是可能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共用被病毒污染的针具(如吸毒共用注射器)、输入未经严格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等。无论是学生、上班族还是老年人,只要有上述高危行为,都可能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比如,年轻人因恋爱关系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或因好奇尝试共用针具,都可能成为感染的潜在人群。
误区3:感染艾滋病就是“绝症”
过去,由于治疗手段有限,艾滋病曾被视为“不治之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认知早已过时。
如今,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让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量降到极低水平,甚至检测不到。病毒得到控制后,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能逐渐恢复,不仅可以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工作,还能结婚生子(通过母婴阻断技术可大幅降低孩子感染风险),预期寿命也能接近正常人。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效果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如果感染后迟迟不就医,病毒会持续破坏免疫系统,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此时再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
误区4:预防艾滋病只能靠“禁欲”
有人觉得“预防艾滋病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谈恋爱、不发生性行为”,这种极端想法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正常生活需求。
预防艾滋病有更科学、可行的方法,核心是避开“高危行为”,而非否定正常社交和亲密关系。比如,在性行为中正确、全程使用安全套,能大幅降低病毒传播风险;避免共用针具,不参与非法卖血或共用注射器吸毒;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来源安全。对于有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人群,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暴露前预防药物,进一步降低感染概率。这些预防措施既不影响正常生活,又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比“禁欲”更具可操作性。
科学看待:不恐慌,不忽视
澄清艾滋病误区,最终是为了建立“不恐慌、不忽视”的科学态度。一方面,不必因害怕感染而排斥艾滋病感染者,他们在接受规范治疗后,与健康人无异,日常接触不会带来风险,尊重和理解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不能因觉得“离自己远”而放松防护,每个人都应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做好自我保护,避免高危行为。
总之,艾滋病不是“遥远的威胁”,也不是“无解的绝症”,它只是一种需要科学应对的疾病。建立正确认知,做好自我防护,既是对自己健康负责,也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