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脑卒中患者的 血糖管理

认识脑卒中患者的 血糖管理
作者:刘娟   单位:江门市人民医院
3890

当脑卒中突然袭来时,人们往往会把目光集中在抢救生命、恢复肢体功能上,却容易忽略一个隐藏的“幕后推手”——血糖。但很多人不知道,血糖的稳定与否,不仅影响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更与患者的康复速度、复发风险乃至大脑功能的长期保护息息相关。

为什么需要关注脑卒中患者的血糖

脑卒中发生时,人体会进入一种应激状态,身体为了应对这种突发状况,会自动分泌大量升糖激素,比如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这就像给身体的代谢系统“踩了一脚油门”,导致血糖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这种应激性高血糖在脑卒中患者中非常常见,即使是平时没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现血糖飙升的情况。研究数据显示,约有40%~6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出现高血糖,而这些高血糖患者的恢复情况往往更差,出现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的风险也更高。

为什么血糖升高会对脑卒中患者造成巨大影响

我们的大脑是全身代谢最旺盛的器官,虽然重量只占体重的2%左右,却消耗着全身20%的能量,而这些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正常情况下,大脑细胞通过稳定的血糖供应获得能量,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当血糖过高时,情况就会变得复杂。

高血糖会让血液中的葡萄糖“泛滥”,多余的糖分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就像劣质的胶水腐蚀管道内壁一样,导致血管壁变脆、弹性下降,甚至引发微小血栓,进一步加重脑部的血液循环障碍。同时,高血糖还会刺激身体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不稳定分子”会攻击大脑细胞,加剧脑组织的炎症反应,让本就受损的大脑雪上加霜。

脑卒中患者的血糖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脑卒中患者,空腹血糖宜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宜控制在10.0mmol/L以下。但对于高龄、合并严重心肾疾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这个标准可以适当放宽,比如空腹血糖不超过8.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1.1mmol/L。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患者的血糖监测方法和普通人也有所不同。在急性期,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血糖,比如每4小时测一次。病情稳定后,才可以逐渐减少监测次数。特别是对于使用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还要特别注意监测夜间血糖。

如何进行血糖管理

饮食管理:很多患者家属觉得“生病就要大补”,于是给患者炖鸡汤、煮肥肉,结果导致血糖飙升。但其实,脑卒中患者的饮食应该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原则,就像给身体的代谢系统“减负”。比如可以用玉米、燕麦、荞麦等粗粮代替部分精米白面,优先选择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多吃菠菜、芹菜、油菜等,从而更好地调节血糖。在水果方面,可以选择低GI的水果,比如苹果、梨、草莓等,避免吃荔枝、桂圆、芒果等高糖水果,而且最好在两餐之间吃。

适量运动:在急性期,患者往往需要卧床休息,这时可以进行一些被动运动,比如由家属帮助活动四肢,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病情稳定后,可以逐渐开始主动运动,比如床边坐起、站立、缓慢行走等。如果合并了糖尿病,运动时间则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并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血糖,如果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运动。

定期复查:很多患者在出院后觉得“病好了”,就放松对血糖的控制,结果反而导致病情复发。事实上,脑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很高,而高血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出院后要定期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血糖的稳定。

家属监督:家属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不仅要监督患者按时服药、合理饮食,还要学会观察低血糖的症状,比如患者出现手抖、出汗、心慌、饥饿感等情况时,要立即给患者吃一些含糖食物,比如糖果、饼干等,严重时要及时送医院。同时,家属还要多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耐心陪伴和鼓励患者。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