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结石“吓破胆”

不要被结石“吓破胆”
作者:卢帆   单位:翁源县人民医院
311

提到胆结石,大部分人第一印象就是突发的右上腹剧痛,疼得直冒冷汗,连呼吸都不敢用力。这小小的石头,除了让人疼到崩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胆道疾病,比如胆囊炎、胰腺炎,甚至引发胆囊癌变。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胆结石,从“它是什么,为什么找上门”到“怎么防怎么治”,了解了关于它的知识,就不会被结石“吓破胆”啦!

胆结石——长在胆囊里的“小石头”

胆囊在我们身体里面像一个“小仓库”,它藏在肝脏下面,储存肝脏分泌的胆汁,在我们吃油腻食物时,胆囊收缩,将胆汁挤进肠道,帮助我们消化脂肪。但若是胆汁里的胆固醇或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失衡,就会形成结晶,像水里溶解不了的盐一样,这些成分慢慢沉淀、聚集,形成我们说的硬邦邦的“石头”,这就是胆结石,它们大小不一,可单发或多发,小如泥沙状,大如高尔夫球。

除此之外,它们的颜色也有区别,黄色或者黄白色多为胆固醇结石,与高脂饮食、肥胖因素有关,是最常见的胆结石,约占80%,黑色或棕色的则是胆色素结石,黑色素结石常见于肝硬化或溶血类疾病,棕色结石多与胆道感染有关。不管是什么样的结石,只要堵住胆囊出口,麻烦就来了。

警惕!胆结石的危险信号

一部分人发现胆结石纯属意外,这些胆结石从来没让他们疼过,这种无症状的患者,大部分是在体检时做B超发现的,平时没有任何不舒服,但要注意,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很可能是结石在“作乱”。

右上腹剧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尤其在吃完过于油腻的食物之后,疼痛可能还会放射到右肩或后背,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发热。

眼睛或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变深,可能是结石堵塞引发的黄疸症状,需尽快就医,以防引发胆管炎、胰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

哪些人容易被胆结石“盯上”

1.爱吃油腻、高糖食物的人:这些食物会使胆固醇含量超标,胆汁易形成结晶。

2.久坐不动、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身体代谢变慢,胆汁在胆囊停留时间长,流动性

差,成分容易沉积。

3.肥胖或快速减肥的人:体重过重,脂肪堆积,影响胆汁成分,快速减肥使体内脂肪

迅速分解,容易诱发结石。

4.多次怀孕或绝经后女性,受激素影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增加胆结石风险。

5.40岁以上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胆囊收缩功能下降,胆汁排泄变慢,成分淤积,

易变成结石。

别慌!不是所有胆结石都要切除胆囊

1.结石较小(直径<0.2cm)、无急性炎症、胆囊功能正常者,可采用中药排石,疏肝利胆的中药(如大黄、金钱草、茵陈等),这些药物可促进胆汁分泌,同时控制饮食,使结石自然排出。

2.对于胆囊功能好,结石数量少,胆囊功能收缩率>30%的人来说,可采取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后配合药物预防复发。

3.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可采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术,必要时放置T管或ENBD(鼻胆引流管)引流胆汁。

4.反复发作胆囊炎、胆囊萎缩、结石多的患者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除病变胆囊,术后注意调节饮食,配合药物防止复发。

远离“小石头”,做好这6件事就够了

1.健康饮食:少吃油腻食物,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油炸食品等),多吃高

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避免暴饮暴食。

2.控制体重:肥胖者应逐步减轻体重,避免快速减肥,建议每月瘦2-3斤为宜,循序渐进。

3.多喝水:每天饮水量≥1500ml,利于胆汁稀释。

4.规律进食:按时吃早餐,避免长时间空腹,利于胆囊收缩,排出胆汁。

5.适当运动:可以选择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运动时间≥

30分钟,运动能促进身体代谢,加速胆汁排出。

6.定期复查:40岁以上、肥胖、女性等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胆结石不可怕,只要了解它,懂得如何预防,就不怕被它“吓破胆”,记住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就是保护胆囊最好的办法,但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如胆囊炎、胰腺炎)。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