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肾病?从“辨证分型”到用药思路

中医怎么治肾病?从“辨证分型”到用药思路
作者:周丹   单位:珙县中医医院 血液透析室
135

在肾病诊疗中,常有患者疑惑:“中医能治肾病吗?”其实,中医对肾病的认知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中“肾者,水脏,主津液”的记载,揭示了肾与水液代谢的密切关系。中医治疗肾病并非简单堆砌“补肾药”,而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不同证型精准用药。了解其逻辑与思路,能帮助患者更科学地配合治疗。

一、中医眼中的“肾病”本质

中医的“肾病”既包含西医学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等疾病,也涵盖以水肿、蛋白尿、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认为,肾的功能远超泌尿范畴,兼具“藏精、主水、生髓”等作用,与全身气血津液代谢、免疫功能紧密相关。

肾病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指肾、脾、肺等脏腑正气不足,常见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标实”则是水湿、湿热、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蓄积。例如,蛋白尿多与“脾肾两虚、精微失固”相关;肾衰出现的恶心、皮肤瘙痒,多归为“湿浊瘀毒内蕴”。这种虚实夹杂的特点,决定了治疗需兼顾扶正与祛邪。

二、肾病常见的5种核心证型

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前提,通过望闻问切判断证型,是用药的基础:

1. 风水相搏证

多见于急性肾炎初期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表现为突发眼睑或全身水肿,伴恶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此为风邪袭表、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所致,需疏风解表、宣肺利水。

2. 脾肾气虚证

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稳定期,症状为腰膝酸软、乏力倦怠、食欲差、腹胀,下肢轻度水肿,蛋白尿持续存在,舌淡苔白,脉细弱。因脾肾气虚导致水湿运化失常、精微不固,治疗以健脾益气、补肾固涩为主。

3. 肝肾阴虚证

多见于长期用激素的患者或肾衰早期,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由阴虚火旺、灼伤肾络引起,需滋养肝肾、兼清虚热。

4. 阳虚水泛证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期或肾衰中晚期,全身重度水肿(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腹胀便溏、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因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治疗需温阳利水。

5. 湿浊瘀毒证

多见于肾衰尿毒症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口中氨味、皮肤瘙痒,水肿顽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厚腻,脉沉涩。由湿浊、瘀血、毒素蓄积引起,需泄浊排毒、活血通络。

临床中单一证型少见,多为复合证型(如脾肾气虚兼湿浊内蕴),需结合具体症状细化辨证。

三、中医用药的核心思路

治疗遵循“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原则,基础方随证加减:

1. 风水相搏证

用“越婢加术汤”(麻黄、石膏、白术等),咽喉肿痛加金银花、板蓝根;水肿甚加茯苓皮、车前子。忌过用苦寒,以免伤阳。

2. 脾肾气虚证

选“参苓白术散合五子衍宗丸”加减,党参、黄芪、白术健脾,枸杞子、菟丝子补肾,芡实、金樱子固涩蛋白尿。兼血瘀加丹参、川芎;便溏加炒山药。

3. 肝肾阴虚证

以“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为主,熟地、山茱萸滋补肝肾,丹皮、泽泻清虚火,女贞子、旱莲草养阴。血压高加天麻、钩藤;蛋白尿久不消退加桑螵蛸。忌用温燥药(如附子)。

4. 阳虚水泛证

用“真武汤合五苓散”,附子、干姜温阳,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水肿甚加桂枝;腰膝冷痛加杜仲、巴戟天。附子需久煎30分钟以上防中毒。

5. 湿浊瘀毒证

用“温胆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半夏、茯苓化湿降浊,大黄、芒硝通腑泄毒,桃仁、红花活血。恶心呕吐加生姜、竹茹;皮肤瘙痒加地肤子。大黄用量需根据体质调整,避免过度泻下。

四、配合疗法与注意事项

中医常结合多种疗法:针灸选肾俞、脾俞等穴调节免疫;肾衰患者可用大黄、牡蛎等中药灌肠,通过肠道排毒;食疗辅助(如脾肾气虚者食山药莲子粥)。

需避开误区:勿盲目补肾(湿热证用补药会加重病情);勿拒绝西医(激素、透析与中医结合更有效);证型会变化,需及时调整方药,不可一方到底。

中医治疗肾病的优势在整体调节,通过恢复脏腑功能、清除病理产物,改善症状、延缓进展。但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结合西医检查评估疗效。中西医互补,急性期西医控病情,稳定期中医调理巩固,才能更好保护肾功能。

2025-08-1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