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镜子刷牙时,你是否曾注意到牙齿表面出现一些 “小白斑”?这些白色的斑点可能是早期龋,若不及时干预,会进展成龋洞,甚至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更严重的口腔问题。了解早期龋的相关知识,对保护牙齿至关重要。
早期龋的症状表现
早期龋的典型症状就是牙齿表面出现白垩斑,即 “小白斑”,这些白斑通常呈云雾状或斑块状,边界模糊,多分布在牙齿的唇面、邻面等部位。相较于正常牙齿表面的光泽,小白斑区域显得发暗、无光泽,质感也略显粗糙。由于早期龋尚未形成明显龋洞,患者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疼痛或不适感,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小白斑的原因。然而,一旦小白斑出现,就意味着牙齿的表面开始脱矿,牙釉质结构遭到破坏,若不及时处理,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早期龋的形成原因
早期龋的发生是细菌、牙菌斑、食物以及牙所处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是导致龋齿的 “罪魁祸首”。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会残留在牙齿表面,这些细菌就会利用糖类进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正常情况下,由羟基磷灰石组成的牙釉质,具有较强的抗酸性,但在酸性环境中,羟基磷灰石会逐渐溶解,导致牙釉质中的矿物质流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脱矿,进而形成白垩斑。
早期龋的危害和好发人群
早期龋在初期症状不明显,若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加深破坏牙本质,形成龋洞。龋洞一旦形成,很难自行修复,随着病情加重,细菌会感染牙髓,引发牙髓炎,导致剧烈疼痛。感染的进一步加重,还会引发根尖周炎、牙周炎,最终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牙齿上的龋洞和变色也会影响个人形象,降低自信心。早期龋还可能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导致恒牙萌出异常、排列不齐。
儿童和青少年,因乳牙和年轻恒牙的釉质较脆弱,且饮食中摄入糖较多,易患早期龋。正畸患者,由于矫治器周围易细菌堆积,清洁难度增加及口腔环境改变,患龋风险高。长期高糖饮食、频繁加餐者,因高糖、黏性大的食物会为口腔细菌提供丰富的“养料”,延长酸性物质在牙齿表面的作用时间,也增加了患龋风险。
早期龋的诊断方法
目前,临床上诊断早期龋的方法主要有视诊、探诊、影像学检查和光投射法。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齿表面的颜色、形态变化,判断是否存在早期龋迹象。探诊检查可以感受牙齿表面的质地变化,早期龋区域探诊会有粗糙感。X线片可以显示牙齿内部的脱矿情况。光纤投射法,强光从牙齿舌侧照射,龋损区域在唇侧显示暗影。影像学检查和光投射法均可帮助医生发现牙齿邻面等肉眼难以观察到的部位的早期龋。
早期龋的治疗
早期龋的治疗核心是阻止脱矿和促进再矿化,通过无创或微创方法实现釉质修复。
氟化物治疗:医生通过局部涂抹高浓度氟化物(如氟化钠、氟化亚锡),增强釉质抗龋能力,促进早期脱矿釉质再矿化。
CPP-ACP法:即酪蛋白磷酸肽-无定形磷酸钙技术,通过局部涂抹或含服,为牙齿提供钙、磷等矿物质,就像给牙齿“补钙”,促进再矿化。
渗透树脂技术:低黏度的渗透树脂,渗透到脱矿的牙釉质孔隙中,不仅让白垩斑恢复正常色泽,还能形成物理屏障,阻止细菌和酸性物质进一步侵蚀。
微创治疗:当再矿化治疗无效,病变有进展趋势时,医生会采用微创备洞,去除少量受损组织后进行补牙,或行预防性树脂充填,用树脂材料封闭易龋区域,防止病变扩大。
规范治疗下,82%的早期龋可以逆转,而未经治疗的早期龋2年内发展成龋洞的概率高达73%。建议发现白垩斑立即干预。
早期龋的预防
预防早期龋,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使用含氟牙膏,采用巴氏刷牙法认真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每天刷牙两次,睡前刷牙最重要。饭后及时漱口,使用牙线或牙缝刷清洁牙缝。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尤其正畸患者、儿童、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以便及时发现早期龋及其他口腔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