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上的“小疙瘩”别乱抠

皮肤上的“小疙瘩”别乱抠
作者:​丁峰   单位: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
232

“脖子上长了小肉粒”“后背冒出硬疙瘩”,不少人皮肤上会莫名出现各类“小疙瘩”。这些疙瘩可能是色素痣、皮脂腺囊肿、脂肪瘤等不同病变,盲目挤压、抠挠易引发感染、留疤甚至延误病情。整形外科医生的专业切瘤指南,能帮你科学应对皮肤疙瘩问题。

第一步:精准识别,避开认知误区

皮肤疙瘩的性质需通过专业判断区分,不可仅凭外观自行定论。常见的良性疙瘩中,色素痣多为黑色或褐色,表面光滑或粗糙,可突出皮肤表面;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质地较硬,中央常有小黑点,挤压易流出白色豆腐渣样物质;脂肪瘤多位于皮下,触感柔软,可推动且通常无痛。

需警惕的异常信号包括:疙瘩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突然变深或不均匀、形状变得不规则、表面出现破溃出血、伴随瘙痒或疼痛。这类情况可能提示病变性质改变,需立即就医检查,而非自行处理。

第二步:明确原则,拒绝盲目操作

处理皮肤疙瘩的核心原则是“不盲目干预,不拖延治疗”。日常生活中,切勿用手抠挠、挤压疙瘩,也不要使用剪刀剪、线勒或涂抹不明药膏,这些行为会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细菌感染,甚至让良性病变转化为感染性病灶。

并非所有疙瘩都需手术切除。直径小于5毫米、长期稳定无变化的良性色素痣,可定期观察;无症状的小型脂肪瘤若不影响外观和生活,也可暂不处理。但当疙瘩影响美观、反复感染、生长迅速或性质不明时,手术切除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案。

第三步:规范切瘤,把握手术关键

整形外科的切瘤手术注重“根治+美观”双重目标,流程严谨规范。术前需进行皮肤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必要时做病理活检,明确疙瘩性质及深度,排除恶性可能。医生会根据疙瘩位置、大小、性质制定手术方案,如面部疙瘩采用隐蔽切口,减少疤痕影响。 手术多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时长根据疙瘩大小而定,通常10~30分钟即可完成。切除时会完整剥离病灶,避免残留导致复发,对于皮脂腺囊肿等易感染病变,还会彻底清理囊壁。术后采用精细缝合技术,使用可吸收线或极细丝线,降低疤痕形成概率。

第四步:术后护理,保障恢复效果

术后护理直接影响伤口愈合质量和疤痕恢复。术后24小时内避免伤口沾水,保持敷料干燥清洁,遵医嘱每日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面部手术者需避免夸张表情,减少伤口牵拉;躯干、四肢手术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裂开。

饮食上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海鲜类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促进伤口愈合。术后5~7天(面部)或7~10天(躯干四肢)可拆线,拆线后可涂抹祛疤药膏,坚持使用3~6个月,能有效淡化疤痕。

第五步:定期随访,防范后续风险

术后随访是切瘤治疗的重要环节。良性疙瘩术后1个月需复查,确认伤口愈合情况,排查感染或复发迹象;若术前病理检查提示交界性或恶性病变,需按照医生要求定期复查,监测是否有转移或复发,必要时进行后续治疗。

皮肤上的“小疙瘩”虽常见,却藏着健康隐患。遵循“识别~评估~规范治疗~科学护理”的流程,拒绝盲目抠挠,借助整形外科的专业技术,才能在去除疙瘩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皮肤健康与美观。

2025-09-26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