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脑卒中(俗称“中风”)后,50%的患者在6个月内仍存在吞咽困难,这不仅影响营养摄入,还可能导致食物误吸引发肺炎,严重威胁康复进程与生命安全。掌握科学的护理技巧,是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先做“吞咽评估”,摸清障碍程度
护理方案需根据吞咽困难的严重程度个性化制定。照护者可通过简单观察初步识别,如患者是否频繁流口水、进食时呛咳次数增多、咀嚼动作缓慢无力;喝水后是否出现声音嘶哑、呼吸急促;进食后是否频繁清嗓子、口腔内残留食物。若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通过饮水试验等专业评估,明确吞咽功能分级,再针对性制定护理方案。
进食护理:从“吃什么”到“怎么吃”
1.食物选择:调整性状保安全
避免给患者食用干硬、黏性大(如汤圆、年糕)或易分散(如粥粒、碎面条)的食物,这类食物易黏附食道或误吸入气管。轻度障碍者可选择软食,如蒸蛋、豆腐、软烂的蔬菜泥;中度障碍者需将食物制成泥糊状,用勺子舀起不滴落为宜,可添加增稠剂调整液体稠度(如将水调为蜂蜜状);重度障碍者需通过鼻饲管供给营养,选择医用肠内营养制剂,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均衡摄入。
2.进食姿势:坐直低头防误吸
进食时需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床头抬高30°~45°),不可平躺进食。头部稍向前倾,下颌微收,如同“低头含住勺子”的姿势,这样能缩小气道入口,减少食物进入气管的风险。照护者需在患者对面或侧方,便于观察进食情况,避免从背后喂食。
3.进食节奏:小口慢喂,“空咽”清洁
每口食物量控制在5~10毫升(约半勺),喂食后让患者做1~2次空咽动作,确保口腔内无食物残留。若患者吞咽缓慢,需等待其完全咽下后再喂下一口,避免催促导致呛咳。进食结束后,用温水帮助患者清洁口腔,减少食物残渣滋生细菌。
康复训练:每天10分钟,改善吞咽功能
在医生指导下,可通过简单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吞咽肌肉力量。
口腔运动训练:让患者张闭口、舌头伸出缩回、左右转动,每次10秒,重复10次;也可让患者含住压舌板,用舌头用力顶,增强舌肌力量。
冰刺激训练:用冰棉签轻轻触碰患者咽喉部(软腭、舌根处),每次刺激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每天3次,每次5分钟,通过冷刺激促进吞咽反射恢复。
呼吸与吞咽协调训练:指导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屏住呼吸,吞咽食物后再缓慢呼气,避免吞咽时呼吸导致食物误吸。
风险应对:警惕呛咳与肺炎
若患者进食时突然出现剧烈呛咳、面色发紫,需立即停止喂食,让患者身体前倾,拍打背部帮助咳出异物;若出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可能是食物误吸引发肺炎,需及时就医。此外,长期鼻饲患者需每周更换鼻饲管,每天清洁鼻腔和口腔,避免感染。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恢复是一个长期过程,照护者需保持耐心,结合科学护理与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步改善吞咽功能。同时,定期复查吞咽功能,根据恢复情况调整护理方案,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回归正常饮食,为脑卒中康复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