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用药别自行加量

慢病用药别自行加量
作者:李二妹   单位:钟山县钟山镇卫生院
16

慢性疾病患者常年依赖药物控制病情,部分人在疗效不明显或病情波动时,容易擅自增加药量以图“见效快”。这种做法隐藏严重风险,轻则副作用增加,重则引发药物中毒。科学用药和护理监督是避免此类事件的关键。

慢病用药不能“多多益善”

“疗效不明显”不是加药的理由。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等,在治疗初期或病情变化时,患者容易对药效缺乏耐心。一些人误以为药效慢是剂量不够,便自行加量或缩短服药间隔。事实上,很多慢病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需数天甚至数周才能达到稳定效果。

药物加量带来的中毒风险。多数慢病用药都有明确的治疗剂量区间。超过该范围,就可能引发中毒。硝酸甘油类扩血管药物,剂量加大可能造成低血压晕厥;胰岛素过量会引起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华法林类抗凝药物一旦加量不当,极易导致出血。更可怕的是,有些中毒症状初期不明显,患者察觉时已进展为系统性损害,如肝衰、肾衰或心律失常等。

自行加药破坏治疗方案。慢病治疗通常是长期、系统、逐步调整的过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数据和反应动态调整用药方案。一旦患者擅自加药,会打乱原有治疗节奏,导致医生无法判断真实病情反应。糖尿病患者私自加用降糖药物后血糖突然下降,医生误以为原剂量过高,从而错误调整方案,反而影响长期控糖效果。

护理干预是预防用药错误的重要手段

家属与患者教育要同步。护理过程中,除了患者本身要了解用药常识,家属的配合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下降,对药物认知模糊,家属的提醒和监督尤为重要。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解常见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副作用识别、常见误区等,能显著降低用药差错率。

护理记录与观察防患于未然。护理人员在日常照护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精神状态和体征变化,记录服药时间、剂量及不良反应。在住院或家庭护理场景中,护士作为第一观察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职责。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擅自加药、错服等不当用药行为,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必须及时上报医生并迅速采取干预措施。当患者频繁要求加药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引导其准确表达自身不适感,以便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而不是简单地直接满足患者提出的“加药”要求,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

科技助力提升用药安全。近年来,智能药盒、服药提醒APP、电子监测系统等逐渐被应用于慢病管理中。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设置提醒功能,定时服药,并将数据上传平台与医生共享用药情况。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推广“药事管理服务”,药师定期随访,帮助患者优化用药组合,减少重复或冲突药物。

医患沟通是用药安全的重要保障

看诊时如实反馈用药体验。患者就诊时常因紧张或匆忙,仅说主要症状,忽略用药后的具体反应,影响医生判断。有些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头晕、乏力未提及,医生便维持原剂量;有的觉得药效差却只说“不舒服”,容易让医生误判病因。准确反馈用药体验对慢病管理至关重要。

切勿轻信“经验分享”自行更改药量。一些患者听信亲友建议或网络“经验贴”,擅自更改药量,如模仿他人加量或调整服药时间,忽视个体差异和药物特性。有些人甚至混用中西药,导致成分重叠引发中毒。此类非专业做法可能造成药物过量,还干扰医生判断病情。所有用药调整都应由医生指导,切勿盲目听信他人经验。

复诊时需带齐药物及用药记录。慢病患者往往需长期随访,医生需依赖复诊信息来判断药效与方案是否合适。若患者复诊时未带药物本身,医生很难准确识别药品种类与剂量,特别是品牌、规格、进口与国产版本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一种常见的降压药可能存在多个版本,每粒剂量从2.5毫克到10毫克不等,仅凭患者记忆很容易误判。

慢性病用药是一项长期且严谨的过程,擅自加量无益,反而暗藏危机。药物中毒往往始于“多吃一点无妨”的侥幸心理,最终却可能造成不可逆伤害。每一位慢病患者都应学会尊重医学方案,任何剂量调整都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护理人员与家属要成为患者用药的“守门人”,观察、提醒与教育,共同筑牢药物安全的防线。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