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细胞形态中揪出“疾病凶手”

如何从细胞形态中揪出“疾病凶手”
作者:蒲叶琳   单位:剑阁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182

去医院做血液检查时,多数人只关注报告上红细胞、白细胞的数值,却忽略了血液细胞形态的重要性。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正常状态下有固定形态,一旦身体出现疾病,这些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血液形态学检验医生的工作,就是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找出引发疾病的“凶手”,为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血液中的三类关键细胞及正常形态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正常直径约7~8微米,呈双凹圆盘状,大小均匀,因含有血红蛋白而呈鲜红色,细胞质内无细胞核。

白细胞:负责免疫防御,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五种。其中,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多为2~5叶分叶状,细胞质内有细小颗粒;淋巴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体积的大部分,细胞质少且透明。

血小板:主要作用是止血,正常直径约2~4微米,呈不规则碎片状,常成群聚集在血液中,无细胞核。

血液形态学检验的核心步骤

观察细胞形态需经过标准化处理,让细胞特征清晰显现,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制作血涂片:取少量外周血(指尖血或静脉血),用推片将血液在载玻片上推成均匀的薄层血膜,确保细胞均匀分布,不重叠、不堆积。

细胞染色:使用瑞氏染色剂对血涂片进行染色。染色后,细胞核会被染成紫色,细胞质呈淡粉色或淡蓝色,细胞内的颗粒也会呈现不同颜色,便于区分细胞结构。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放大倍数至400~1000倍,逐个观察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情况,以及细胞质内是否有异常颗粒、细胞核是否有异常形态。

通过细胞形态异常锁定“疾病凶手”

细胞形态偏离正常状态,往往是疾病的信号。医生会根据不同细胞的异常表现,初步判断可能的疾病类型——

红细胞形态异常:提示贫血相关疾病。若红细胞直径小于6微米,颜色变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多为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发育受限,出现体积小、染色浅的特征。若红细胞直径大于10微米,细胞核偏大且染色质疏松,可能是巨幼细胞性贫血。通常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导致红细胞分裂速度减慢,细胞体积增大但功能异常。若红细胞呈镰刀状、靶形或出现破裂碎片,可能是溶血性贫血或遗传性红细胞疾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类疾病会导致红细胞结构异常,易破裂,进而引发贫血。

白细胞形态异常:提示感染或血液系统疾病。若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内出现粗大、深蓝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提示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活跃参与免疫反应,细胞内会出现这类异常颗粒。若显微镜下出现形态怪异的白细胞,如细胞核扭曲、细胞质内有异常小体(如奥尔小体),需警惕白血病。白血病会导致骨髓中异常白细胞大量增殖,这些细胞形态与正常白细胞差异明显,进入血液后可被观察到。

血小板形态异常:提示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疾病。若血小板数量减少,且剩余血小板体积偏大(直径大于4微米),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该疾病中,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血小板,骨髓需释放未完全成熟的大体积血小板进行补充,导致血小板形态异常。若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且聚集形成团块状,可能是血小板增多症。过多的血小板易在血管内聚集,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可能引发脑梗、心梗等疾病。

血液形态学检验的定位与意义

血液形态学检验并非“万能诊断工具”,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初步筛查与提示”:

检验速度快,通常30分钟至1小时可出结果,能快速为医生提供方向。例如发现异常白细胞后,可及时建议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明确是否为白血病,避免延误诊断。

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比如观察到红细胞小而浅时,需结合铁蛋白检测结果、患者病史(如是否挑食、月经量是否过多),才能最终确诊缺铁性贫血,避免单一依据形态导致误诊。

血液形态学检验是解读血液健康的“基础密码”。通过在显微镜下细致观察细胞形态,医生能快速捕捉疾病信号,为后续诊断和治疗铺路。这种依托基础形态观察的检验方式,虽简单却关键,始终是守护血液健康的重要环节。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