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防血栓,这些护理方法一定要知道

外科术后防血栓,这些护理方法一定要知道
作者:麦娜   单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358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面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威胁,其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血栓形成的三大核心因素——血液高凝状态、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在术后患者中尤为突出。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是预防血栓的关键防线。

早期活动:激活身体的“天然泵”

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血栓最经济有效的方式。患者清醒后即可开始踝泵运动:平躺时,用力向上勾脚至最大限度,保持5秒后向下绷脚尖,重复20-30次为一组,每日进行4-6组。此动作通过模拟行走时的肌肉收缩,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降低血液淤滞风险。

对于可下床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应尝试站立或短距离行走,每日逐步增加活动量。若因骨折等需长期卧床,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膝关节屈伸、抬臀运动等,避免肢体长时间静止。

物理预防:科技助力血液循环

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从足踝向大腿逐级递减的压力设计,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选择时需测量腿围,确保贴合但不紧绷,每日穿戴时间不少于12小时。

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通过周期性充气放气,模拟肌肉泵作用,加速下肢血流。建议每日使用超过18小时,尤其适用于高龄、肥胖或麻醉时间较长的患者。

足底静脉泵:通过模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变化,刺激静脉回流,适合骨折或脊柱手术患者。

药物预防:精准抗凝,平衡风险

对于高龄、恶性肿瘤、既往血栓病史等高危患者,医生会评估出血风险后,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

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华法林:需频繁监测INR值,调整剂量至目标范围(通常2.0-3.0)。

用药警示:抗凝治疗期间,患者需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黑便等出血征象,立即就医。

饮食管理:从源头降低血液黏稠度

水分摄入:无禁忌情况下,每日饮水2000ml以上,稀释血液,减少血栓风险。

膳食结构:增加洋葱、生姜、深海鱼等富含抗血小板物质的食物;控制高脂、高糖饮食,避免血液黏稠度升高。

膳食纤维:多吃芹菜、豆类等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减少因腹压增高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

症状监测:警惕血栓的“无声信号”

术后1周内是血栓高发期,需密切观察:

下肢症状: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提示可能为深静脉血栓。

全身症状: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需立即就医,警惕肺栓塞。

自测方法:每日测量双侧腿围(髌骨上缘15cm处),若差值>0.7cm,提示血栓风险。

环境与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体位管理:卧床时避免腘窝下垫枕,禁止盘腿或跷二郎腿,以免压迫静脉。

静脉穿刺:优先选择上肢静脉输液,减少下肢血管损伤。

长途旅行:术后恢复期乘坐交通工具超过4小时,需定时活动下肢,或穿戴弹力袜。

特殊人群:个性化护理方案

骨科患者:因手术部位特殊,需结合CPM机(持续被动运动仪)进行关节活动。

肿瘤患者:化疗药物可能增加血液高凝状态,需加强抗凝监测。

妊娠期患者:避免使用华法林,优先选择低分子肝素。

案例启示:科学预防胜于治疗

某65岁男性患者,因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3天,护士发现其左下肢肿胀、皮温升高,立即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患者未发生肺栓塞,康复出院。此案例凸显了早期识别与干预的重要性。

结语

外科术后防血栓,是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持久战,容不得半点疏忽。从早期活动的积极践行,到物理预防的精准运用;从药物干预的严谨把控,到饮食管理的细致入微,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筑起抵御血栓的坚固防线。

患者与家属要深刻认识到血栓的隐蔽性与危害性,切不可因术后恢复期的短暂平稳而掉以轻心。医护人员需持续加强健康宣教,让预防知识深入人心。只有三方携手,将科学的护理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血栓发生的风险。

生命无价,健康至上。让我们以科学为武器,以行动为盾牌,共同守护术后患者的生命通道,让每一位患者都能顺利度过康复期,重归健康美好的生活。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