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康复护理: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阶梯”

肝性脑病康复护理: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阶梯”
作者:唐益清   单位: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第二人民医院
89

肝性脑病作为严重肝病或门-体分流引发的代谢性脑病,像一团阴霾笼罩着患者及其家庭。患者常出现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模糊甚至昏迷等症状,不仅生命受到威胁,生活自理能力也可能丧失殆尽。然而,科学系统的康复护理如同搭建起一座“阶梯”,能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认知功能、重建生活技能,最终回归正常生活。

一、急性期:筑牢生命防线,为康复奠基

在肝性脑病急性期,患者病情危急,护理的核心目标是稳定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为后续康复创造条件。

严密监测,洞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需每小时记录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同时仔细观察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情况。因为这些细微的变化往往是病情恶化的信号。比如,呼吸急促可能提示肺部感染或呼吸衰竭;血压骤降可能意味着休克;瞳孔不等大则可能是脑水肿或脑疝的前兆。一旦发现异常,必须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清除诱因,阻断病情进展

感染、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病情。因此,护理中要严格落实无菌操作,预防各类感染。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肺部感染风险;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日用消毒液清洁尿道口,防止泌尿系感染。若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立即禁食,通过胃管注入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溶液止血,清除肠道积血,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密切监测血红蛋白变化,避免失血性休克进一步诱发肝性脑病。

肠道管理,减少毒素吸收

氨是肝性脑病的主要毒素,而肠道是氨产生的主要场所。在急性期,患者需禁食蛋白质,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提供能量,减少氨的产生。同时,口服乳果糖可酸化肠道,抑制氨的生成和吸收。护理人员要确保患者按时服用乳果糖,并观察排便情况,保持每日排便3-4次,使肠道内的毒素及时排出体外。

二、亚急性期:激活身体机能,重建生活能力

当患者意识逐渐清醒,护理重点转向功能恢复,通过系统训练帮助患者重获生活自主权。

饮食过渡,科学补充营养

可引入植物蛋白,如豆腐、豆浆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吸收,且产生的氨较少。每日摄入量从少量开始,随着身体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若患者对植物蛋白耐受良好,可过渡到动物蛋白,优先选择鱼肉、鸡肉等低脂高蛋白食物。在整个饮食过渡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血氨水平,确保饮食调整安全有效。

运动康复,恢复肢体功能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每日为其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如屈伸肘关节、旋转腕关节、活动膝关节和踝关节等,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保持肢体灵活性。当患者肌力恢复至一定程度,可指导其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从床边坐起并保持身体稳定,逐渐延长坐位时间。随后过渡到站立平衡训练,借助辅助器具或他人搀扶,练习站立和保持平衡。

认知训练,重塑大脑功能

肝性脑病常导致患者定向力、记忆力受损,认知功能下降。护理中可采用“现实导向疗法”,通过反复提问患者姓名、日期、地点等信息,强化其时间与空间认知。同时,利用图片、数字、词语等工具进行记忆力训练。

三、慢性期:预防复发,融入生活

药物依从性管理

患者需长期服用乳果糖、利福昔明等药物预防复发。通过制定“药物清单”或设置手机提醒等方式,帮助患者记住服药时间和剂量。同时,定期与患者沟通,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定期筛查与早期干预

每3-6个月,患者需复查肝功能、血氨、头颅MRI等指标,及时了解肝脏功能和脑部情况。若患者出现轻微性格改变、手抖、睡眠颠倒等前驱症状,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如增加乳果糖剂量、调整饮食结构或住院观察。

家属:康复路上的“隐形支柱”

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避免责备或孤立他们。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给予患者力量和勇气,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持康复训练。

总之,肝性脑病的康复护理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但只要医护人员、患者与家属携手共进,沿着科学系统的“阶梯”一步步前行,就一定能帮助患者驱散阴霾,回归正常生活。

2025-08-1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