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季永群   单位: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912

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多因头部外伤后脑表面小血管破裂,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受凝血机制异常、脑萎缩等因素影响,血肿逐渐扩大。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但术后可能面临血肿复发、颅内感染、癫痫发作、脑积水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与生活质量。了解并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至关重要,以下详细介绍预防方法。

术后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患者入住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或普通病房,医护人员会持续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患者及家属需了解其重要性。体温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感染;呼吸频率和节律改变可能暗示呼吸系统问题或颅内压变化;血压波动过大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血肿复发风险。如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脑灌注压增高,导致血肿部位再次出血。患者要积极配合监测,如实反馈身体感受,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保持正确体位。术后患者一般需保持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15° - 30°,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血肿复发风险。同时要避免头部剧烈活动,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或脱出。翻身、搬运患者时,需专人固定头部,保持头、颈、躯干呈一直线,动作轻柔缓慢。例如协助患者翻身时,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住肩部,同步转动身体,避免头部晃动过大损伤手术部位。

合理饮食与营养支持。术后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初期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藕粉等,随着病情好转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等,有助于伤口愈合和组织修复;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增加血肿复发风险。例如香蕉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患者可适量食用。同时要控制盐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咸食物,以防加重脑水肿。

预防血肿复发

规范使用药物。术后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开具抗凝药物、脱水剂等。抗凝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能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使用不当会增加出血风险。如华法林是常用抗凝药物,服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药物剂量。脱水剂如甘露醇,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但要注意输液速度和剂量,避免过度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

控制基础疾病。许多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影响术后恢复,增加血肿复发风险。高血压患者要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糖尿病患者需注意饮食控制,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监测血糖变化;冠心病患者要遵循医生治疗建议,按时服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发作,防止血压波动影响脑部供血,增加血肿复发风险。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复查是及时发现血肿复发的重要手段。一般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头颅CT,之后根据病情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通过头颅CT检查,医生可以观察血肿的变化情况,如血肿是否吸收、有无新的出血等。若发现血肿有复发迹象,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要重视定期复查,按照医生安排的时间及时就诊。

预防颅内感染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患者头部伤口需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伤口未愈合前不要洗头,可用湿毛巾擦拭头部其他部位。如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更换敷料。家属照顾患者时要注意手卫生,接触患者伤口前后要洗手,防止细菌感染伤口。

严格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进行伤口换药、引流管护理等操作时,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佩戴无菌手套、口罩,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患者及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不要随意触碰伤口和引流管,避免将外界细菌带入伤口。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可能会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颅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患者要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药物剂量,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增加感染治疗难度。

结语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并发症预防需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通过做好术后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各类并发症,患者能够更好地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生活。希望患者和家属重视这些预防措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共同战胜疾病。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