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手术对他们而言不仅是“治疗”,更是一次“身体考验”——术后恢复速度慢、免疫力弱,很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血栓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甚至可能比手术本身更影响健康。作为临床医生,我见过不少老年人因为术后护理不当,原本顺利的手术却因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影响康复效果。今天就从“家庭可操作”的角度,分享老年人术后护理的核心要点,帮家属和照护者抓住“预防并发症”的关键,让老人少遭罪、恢复快。
先说说最容易被忽视却又高发的“肺部感染”。老年人术后长期卧床,呼吸变浅变慢,肺部的分泌物(比如痰液)容易堆积在气管里,排不出去就会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尤其是做过胸部、腹部手术的老人,因为术后伤口疼痛不敢用力咳嗽,痰液更难排出,感染风险更高。之前有位72岁的老人,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后,因为怕疼一直不敢咳嗽,术后第 3 天开始发烧、咳嗽,拍胸片发现肺部有炎症,不得不延长住院时间,还加用了抗生素。后来通过调整护理方法,比如帮老人翻身拍背、指导正确咳嗽,炎症才慢慢控制住。
预防肺部感染,关键在“帮老人有效排痰”和“适当活动”。术后只要医生允许,哪怕老人只能在床上躺着,也要每隔2-3小时帮他翻一次身,翻身后用空心掌从背部下方往上轻轻拍打(力度以老人不疼为宜),促进痰液松动;同时鼓励老人做“深呼吸训练”——用鼻子慢慢吸气,再用嘴巴慢慢呼气,每次做5-10组,每天3-4次,以增强肺部功能。如果老人有痰咳不出来,别让他硬憋,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生理盐水雾化,湿润气道后再鼓励咳嗽,或者用吸痰器帮助排痰(需专业人员操作)。另外,保持病房或卧室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免空气污浊加重肺部负担。
再说说“压疮”,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褥疮”。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差,术后长期卧床,身体局部(比如臀部、背部、脚踝、足跟)持续受压,血液循环不畅,很容易出现皮肤发红、破溃,严重时会烂到肌肉层,不仅疼,还容易引发感染。有位80岁的老人,术后因为家属没及时帮他翻身,卧床 5 天后臀部出现了鸡蛋大的压疮,后续护理了一个多月才愈合,老人也因此遭了不少罪。其实压疮只要预防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预防压疮的核心是“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和“保护皮肤”。首先要做到“定时翻身”——术后早期每1-2小时翻一次身,身体状况好转后可适当延长到2-3小时,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拽皮肤(可在老人身下垫软布,协助翻身);其次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老人出汗或不小心弄湿衣物、床单时,要及时更换,擦拭皮肤时用温水轻轻拍干,别用力摩擦;另外,选择合适的床垫也很重要,条件允许的话可用气垫床(通过充气、放气交替,减少局部受压),普通床垫则要在老人的受压部位(比如臀部、足跟)垫软枕或海绵垫,减轻压力。如果发现老人皮肤出现发红、发紫,且按压后不褪色,就要警惕早期压疮,及时调整护理方式,必要时请护士上门指导。
还有一个需要重点预防的并发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老年人术后活动少,下肢肌肉收缩减弱,血液流动变慢,很容易在下肢静脉里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顺着血液流到肺部,引发“肺栓塞”,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最后要提醒家属:老年人术后护理是“细致活”,除了预防上述并发症,还要关注老人的饮食和情绪。饮食上要选择易消化、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羹、鱼肉粥、豆腐等),帮助伤口愈合,同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可能加重伤口疼痛,甚至引发血压升高);情绪上要多陪伴老人,多和他聊天,缓解术后焦虑,良好的心情也能促进恢复。如果在护理过程中遇到不确定的问题,别自己摸索,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专业的指导能帮你少走弯路,让老人更快康复。记住,术后护理的核心是“预防”,把并发症风险降到最低,就是对老人术后恢复最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