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年人失眠难题的非药物疗法

破解老年人失眠难题的非药物疗法
作者:​叶琴   单位:眉山市人民医院
76

“人老了,觉就少了”——这是一句常被提起的话,但背后隐藏的往往是老人的无奈与疲惫,以及子女的担忧。失眠不仅仅意味着夜晚的难熬,更会导致白天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甚至增加跌倒和罹患慢性病的风险。许多老人依赖安眠药,但药物并非长久之计,可能带来依赖、耐药以及次日昏沉等副作用。其实,通过一系列科学、安全的非药物疗法,绝大多数老年人的睡眠问题都能得到显著改善。

打造一个理想的睡眠环境

卧室光线柔和昏暗。大脑在黑暗中会分泌一种叫作“褪黑素”的激素,它是掌管我们睡眠的“开关”。因此,老人的卧室应配备遮光效果好的窗帘,阻挡窗外的路灯和清晨的阳光。睡前关闭所有大灯,只留一盏昏暗柔和的夜灯,方便起夜。同时,提醒老人睡前一小时尽量远离手机、电视等电子屏幕的强光,这些光会欺骗大脑,让它以为还是白天,从而抑制褪黑素分泌。

保持卧室安静。突如其来的噪音很容易将人从浅睡中惊醒。睡眠较浅的老人,可以尝试使用白噪音机,用稳定、单调的声音掩盖外界的突兀噪音。必要时,可以为老人准备一副舒适的防噪音耳塞。

调节室内温湿度。太冷或太热都会影响睡眠的持续性。通常,老年人感觉舒适的卧室温度在20~24℃之间,湿度在50%~60%左右。可以根据季节和个人体感,合理使用空调、加湿器或除湿器。选择透气性好的纯棉床品,也能提升睡眠的舒适度。

建立稳固的睡眠节律

固定上下床时间。这是所有方法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条。无论前一天晚上睡了多久,第二天早上都在同一时间起床。即使一开始很困难,白天会困,但坚持下来,身体就会慢慢适应,到了晚上该睡的时间,自然会产生困意。

谨慎对待午睡。长时间的午睡会“偷走”晚上的睡眠动力。如果老人有午休习惯,建议将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并且最好在下午3点之前结束。一个短暂的“能量盹”足以恢复精力,又不会严重影响夜间睡眠。

适当晒太阳。白天,特别是上午,多带老人到户外晒晒太阳。自然光是最好的生物钟调节器,它能帮助身体清晰地分辨白天和黑夜,促进夜间褪黑素的正常分泌。每天至少半小时的户外活动,对睡眠益处无穷。

调整饮食与生活习惯

远离咖啡因、酒精。很多老人有喝茶的习惯,但要提醒他们下午和晚上尽量喝淡茶或花草茶。咖啡、可乐、巧克力等也含有咖啡因,应避免晚间食用。更要远离“喝酒助眠”的误区。

晚餐清淡易消化。晚餐吃得过饱或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的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让身体在本该休息时仍在拼命工作,影响入睡。建议晚餐与睡觉时间至少间隔3小时,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同时,为避免夜间频繁起夜,睡前1~2小时应减少水、汤、粥等液体摄入量。

学习身心放松技巧

腹式呼吸。睡前平躺在床上,将手放在腹部,用鼻子缓慢深吸气,感受腹部鼓起,心里默数4秒,然后屏住呼吸,默数7秒,最后用嘴巴缓慢呼气,感受腹部凹下。腹式呼吸能有效降低心率,放松身心。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绷紧肌肉5秒钟,然后彻底放松30秒,再依次向上,对脚、小腿、大腿、腹部、手臂、肩膀、颈部等全身肌肉群进行同样的“先绷紧再放松”练习,以此缓解身体的紧张感。

改变睡眠认知

床只用来睡觉。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强大条件反射。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玩手机或胡思乱想。如果躺在床上超过20分钟仍毫无睡意,请果断起床。离开卧室,到客厅做一些单调、放松的事情,直到感到困意再回到床上。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睡着。

放下“睡够8小时”的执念。睡眠需求因人而异,随着年龄增长,所需的总睡眠时间确实会缩短。不要过分关注睡了几个小时,更不要因为一两天没睡好就焦虑不已。衡量睡眠质量的标准,是第二天白天的精神状态,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