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后的有效护理方式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后的有效护理方式
作者:杨晓云   单位:潍坊市中医院
26

脑卒中患者通过介入手术开通堵塞的血管后,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恢复效果和预防并发症。有效的护理是一个需要家属和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的系统工程,尤其要抓住术后黄金监护期、精准管理药物、科学进行康复训练、严防并发症,并做好心理和营养支持。理解并做好这些关键环节的护理,能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黄金监护期:术后七十二小时关键措施

血压调控要求精细平衡,过高可能诱发脑出血,过低会加重缺血损伤,家属应当记录每次测量数值,特别警惕突发剧烈头痛或呕吐症状;穿刺部位护理需兼顾动静管理,保持术侧肢体绝对平直六至十二小时,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整体平移,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渗血肿胀现象,手指、脚趾的温度与颜色变化属于重要预警指标;神经功能监控必须实施动态评估,掌握头痛加剧、言语含糊、单侧瘫软三项突发症状,出现任何一项需立即启动医疗应急程序。

药物精准管理:康复进程的基石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等类型,必须准时服用防止血管再闭塞,日常需监测牙龈异常出血或黑便症状;他汀类药物承担着稳定血管斑块的核心功能,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三高控制药物更需规律使用,建议家属建立血压血糖监测日志供医患复诊参考。喂药流程需经专业吞咽功能评估,采取坐直体位,使用茶匙由嘴角健侧缓慢送入药液,从根本上杜绝呛咳风险。

阶梯式康复训练:功能重建的科学路径

术后二十四小时进入卧床期,每两小时用软枕支撑瘫痪肢体,保持医学上称为抗痉挛的标准体位,护理人员可协助完成肩、肘、腕、膝、踝各关节十次被动活动;患者坐立能力稳定后转入离床期,在保护状态下进行患肢承重训练及重心转移练习;步行期需遵循短距离慢速度高质量准则,重点训练脚跟先着地的标准步态模式。言语康复时建议家属配合图片工具放缓语速交流,吞咽训练遵循从糊状食物向软质食物过渡原则,餐后实施口腔残留检查。生活能力重建强调主动参与,指导患者用患肢固定餐具或完成穿衣动作。

并发症防控体系:全面阻断潜在危机

静脉血栓预防要求每日穿戴医用二级压力弹力袜,护理人员由足尖向心性按摩下肢十分钟;肺炎防控采取双维策略,餐后实施巴氏刷牙法清洁口腔,长期卧床者每两小时进行背部叩击,手法为空心掌自下而上节律性叩震;肩手综合征预防着重肢体保护,使用前臂吊带避免患肢下垂,针对肿胀手腕实施每日三次十分钟间歇冰敷方案。护理团队需特别监测痰液性状变化与突发肢体肿胀体征。

支持系统构建:心理与营养双重赋能

当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家属应避免空泛鼓励,转而聚焦患者每日展现的具体进步点。例如明确强调其今日握手力度较昨日确有提升,或指出其发音清晰度较之前有所改善。这种基于实际观察的肯定能有效增强患者康复信心。每日应为患者安排约二十分钟的结构化放松活动,例如聆听舒缓音乐帮助稳定情绪,或进行简单拼图训练以温和刺激认知功能并转移注意力。营养支持建立蛋白质优先体系,早餐配置鸡蛋羹以补充必需氨基酸,午晚餐添加豆腐或鱼茸,控盐方案采用香菇粉与柠檬汁复合调味,便秘管理可实施晨起饮用三百毫升温蜂蜜水、下午食用一百克蒸红薯的膳食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后的康复之路漫长而关键,科学、细致、持之以恒的护理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核心在于抓住“黄金72小时”严密监护生命体征与神经功能;像管理精密仪器一样精确执行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的服用与监测;遵循“卧床-坐立-步行”的科学阶梯进行肢体和言语吞咽康复;不松懈地预防静脉血栓、肺炎、肩手综合征等潜在风险;同时用积极的心理引导和均衡的高蛋白营养为患者赋能。只有为患者构建起一个全面有效的康复支持系统,才能真正助力他们走向更好的恢复。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