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观察明确显示,长期被焦虑、抑郁、孤独等“坏情绪”困扰的老年人,发生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高。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真的能在不知不觉中“堵塞”我们的血管!
坏情绪是如何“堵”上血管的——中西医学说真相
现代医学怎么看?
当我们焦虑、愤怒或长期压力山大时,身体会大量分泌皮质醇、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它们短期能帮我们应对危机,但长期存在就是“捣乱分子”:1.损伤血管“保护膜”:血管最内层娇嫩的内皮受损,变得坑洼不平。2.点燃血管“炎症”:引发血管壁持续的慢性炎症。3.升高血压血糖: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让血液变黏稠。4.血液变“稠粥”:压力激素让血小板更易抱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像流速变慢的泥浆,血栓风险大增!5.斑块“疯长”:炎症加上坏情绪常导致的血脂异常,共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全身气机的顺畅运行。愤怒、郁闷等坏情绪最易伤肝,会导致:1.肝气郁结,气机堵住了。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滞则血瘀!2.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肝郁久了,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瘀血阻塞血管(脉络)。这正是冠心病、心绞痛、脑供血不足等病的核心——“不通则痛”!3.痰浊添堵:肝郁还会“欺负”脾胃(肝木克脾土),导致水湿停聚成痰。痰和瘀血勾结(痰瘀互结),血管堵塞雪上加霜!
中医护士献三招,“通”法护心脑
抓住“肝郁气滞血瘀”这个关键,结合老年人特点,推荐三招简便、安全、在家就能做的“通”法:
第一招:通气血——疏肝导滞练八段锦
原理:柔和舒展的动作配合深呼吸,疏通经络,调畅气机,促进气血流通,尤其擅长疏肝理气。
操作法:
双手托天理三焦:站立,脚同肩宽。吸气,掌心向上,慢慢上托至头顶,手臂伸直,眼看手背,感受两肋和胸腹拉伸。呼气,双手分开,掌心向下,缓缓下按回腹前。重复5~7次。
调理脾胃须单举:站立同上。吸气,左手掌心向上托举至头顶,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按于髋旁(用力下按),感受身体两侧对拉。呼气还原。换右手上举,左手下按。左右交替各3~5次。
动作要“松、柔、慢、匀”,呼吸自然配合。每天10~15分钟,微汗即可。清晨练习,开启一天好气机!
第二招:经络疏通,给心脏“清淤减负”
中医认为,心经与心包经是心脏的“护城河”。每天对心经与心包经进行拍打,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达到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效果。心经从腋窝沿手臂内侧小指侧延伸,心包经则沿手臂内侧中指侧走行。每天沿经络从腋窝向手指方向进行拍打,每次3~5分钟,帮助疏通气血瘀堵,就像给心脏的“管道”清理垃圾。
第三招:通情志——双花茶饮安神解郁
原理:玫瑰花(行气解郁)、合欢花(宁心解郁)、陈皮(理气化痰)、少量肉桂(温通血脉)。全方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宁心安神,性质温和。
茶方:干玫瑰花3克、干合欢花3克、陈皮丝2克、肉桂粉一小撮(约0.5克)。
泡法:玫瑰花、合欢花、陈皮放入杯,加沸水300ml,盖好焖10~15分钟。喝前加入肉桂粉或放入肉桂棒搅匀。可反复冲泡。
喝法:每日1剂,代茶饮。特别适合午后或傍晚情绪低落时温热饮用。一周喝3~5天。
此方偏温,阴虚火旺(手脚心热、睡觉出汗、舌红少苔)或正在上火(口疮、牙痛)的老人不宜。最好咨询中医师辨证调整。
心结开,气血畅,夕阳更从容
心脑血管健康,与情绪密不可分。坏情绪如同血管里的“淤泥”,日积月累,足以堵塞生命之河。掌握这三招“通”法——动以通气血(八段锦)、拍以通经络(经络疏通)、饮以通情志(双花茶),是融合中医智慧与护理实践的钥匙,助您解开心结,畅通血管。
血管的通畅,始于心境的通达。从今天开始,不妨选一招试试看,为父母,也为自己,打开一扇身心健康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