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别让“热中风”偷袭 护脑防暑有妙招

三伏天,别让“热中风”偷袭 护脑防暑有妙招
作者:薛佳慧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护理部
1914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 别以为中风只是冬天的“专利”,高温天里,“热中风”正虎视眈眈 它来势汹汹,危害极大。

一、 高温天,为啥脑子也“中暑”?——热中风“偷袭”的秘密

想象一下:酷暑难耐,身体像个小锅炉

血液变“黏糊”:出汗多,水分流失快,血液就像熬稠了的粥,流动慢了,血管容易“堵车”(血栓形成)。

血管“发脾气”:高温让血管“热胀”,血压可能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血管壁压力山大,脆弱的地方(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就容易“破”或“堵”。

空调房里“打冷颤”:外面像蒸笼,屋里像冰窖。一冷一热,血管猛地收缩 这剧烈的“打喷嚏”,对脑血管可是巨大考验,容易诱发问题。

心脏“超负荷”:高温下,心脏为了散热、泵血,累得呼哧带喘。心脏不给力,大脑供血也可能跟不上趟儿。

敲黑板: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抽烟喝酒的朋友,是“热中风”的重点“关照”对象 更要提高警惕

二、 身体拉响“警报铃” ——快识别,抢时间

“热中风”就像一场突袭战,时间就是大脑 记住 “中风120”+“FAST”口诀,关键时刻能救命

“1”看脸:咧嘴笑一笑,嘴巴歪不歪?两边脸对称吗?

“2”查胳膊:平举双臂,能不能稳稳当当?有没有一只“掉队”抬不起来?

“0”(聆)听说话:说话清楚吗?有没有大舌头、含混不清,或者完全说不出话?

“F”(Face 脸):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 手臂):手臂无力或麻木,无法平举。

“S”(Speech 言语):说话不清或理解困难。

“T”(Time 时间):立刻拨打急救电话 时间就是大脑,黄金抢救期在发病后4.5小时内

呼吁大家:千万别犹豫 别想着“躺会儿就好” 立刻打120 早一秒到医院,就多一分康复的希望

三、 防“热”于未然 ——夏日护脑“清凉”攻略

预防“热中风”,功夫在平时 做好这几点,给大脑撑起“遮阳伞”:

1. 补水 补水 再补水 ——给血液“加润滑”

口诀:“没事喝两口,别等渴了找水喝 ”

妙招:白开水、淡茶水是首选。少量多次,小口慢饮。晨起一杯、睡前一杯、出汗前后及时补。

提醒:少喝甜饮料、冰镇饮料 浓茶咖啡要适量。

2. “温柔”对待温差——给血管“缓口气”

口诀:“进门擦汗歇一歇,空调别对脑袋吹 ”

妙招:从酷热户外进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擦擦汗,歇个三五分钟,让身体“过渡”一下。空调温度别太低(26-28℃为宜),尤其别对着头颈直吹。

3. 饮食清淡讲“智慧”——给血管“减减负”

口诀:“瓜果蔬菜多上桌,大鱼大肉靠边站 ”

妙招:多吃新鲜蔬菜(尤其绿叶菜)、水果(西瓜、黄瓜等含水多的佳品)、豆制品。少吃油腻、煎炸、高盐(咸菜、酱菜、加工肉制品要警惕 )食物。饭吃七八分饱,别让肠胃负担太重,抢了大脑的血供。

4. 作息规律睡好觉——给身体“充充电”

口诀:“午间小憩半小时,晚上别熬大月亮 ”

妙招:保证充足睡眠,尤其要利用好午间(11点-15点最热时段)小憩片刻(20-30分钟),避开高温,恢复体力。避免熬夜,让大脑和血管充分休息。

5. 运动选时讲“温柔”——给健康“添活力”

口诀:“运动赶早或赶晚,太阳底下咱不练 ”

妙招: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避免烈日当头剧烈运动。运动时带好水,感觉不适立刻停下休息。

6. 慢病管理“不掉线”——给身体“上保险”

口诀:“降压降糖药别停,天热更得勤监测 ”

妙招: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务必遵医嘱按时服药 高温天更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变化。如有波动或不适,及时咨询医生调整方案,切勿自行停药

高温是“热中风”的催化剂,但科学防护就是最强“灭火器” 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大脑筑起坚固防线,共享健康中国美好生活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