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能查哪些罕见病

分子诊断能查哪些罕见病
作者:姚娟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检验科
612

罕见病,因其发病率低、症状复杂多样,一直是医学诊断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应运而生,为罕见病的诊断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有效的方法。

单基因罕见病的分子诊断

囊性纤维化。囊性纤维化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主要影响肺部、胰腺等器官。其发病机制是由于CFTR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氯离子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慢性肺部感染、消化功能障碍等。通过对CFTR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已知的致病突变,能够准确诊断囊性纤维化。

血友病。血友病分为血友病A和血友病B两种类型,分别由凝血因子Ⅷ(F8基因)和凝血因子Ⅸ(F9基因)发生突变所导致。F8或F9基因一旦突变,将使得相应凝血因子的合成或功能出现异常,患者表现为凝血功能障碍,轻微创伤后就可能出现出血不止的症状。利用分子诊断技术,对F8和F9基因进行全面检测,涵盖点突变、缺失、插入等各类变异情况,不仅能明确血友病的具体类型,还能找到致病突变位点。

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因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缺陷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PAH基因突变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为酪氨酸,导致血液和组织中苯丙氨酸及其酮酸大量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患儿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分子诊断通过检测PAH基因的突变情况,能够在早期明确诊断,为患儿实施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提供关键依据,从而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染色体异常相关罕见病的分子诊断

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患者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所致。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虽然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异常,但对于一些嵌合型或微小染色体结构变异,容易出现漏诊情况。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等分子诊断方法,在检测唐氏综合征方面则更为精准。FISH技术通过使用针对21号染色体特定区域的荧光标记探针,与患者细胞中的染色体进行杂交,若观察到三个荧光信号,则可确诊为唐氏综合征。CMA技术则可以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不仅能诊断典型的唐氏综合征,还能发现一些伴有染色体微缺失或微重复的复杂病例,为疾病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特纳综合征。特纳综合征是一种女性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患者核型通常为45X,即缺少一条X染色体。分子诊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检测,如染色体核型分析可直接观察到X染色体的缺失;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检测X染色体上特定基因的拷贝数,间接判断X染色体的数量是否正常;CMA技术同样可以检测出X染色体的缺失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染色体微结构异常。准确诊断特纳综合征对于患者的生长发育监测、开展内分泌治疗以及生殖健康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多基因罕见病的分子诊断探索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部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属于多基因罕见病,其发病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如MYH7、MYBPC3等基因。通过对这些相关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可以评估患者携带的基因突变组合与疾病发生的关联性。尽管多个基因的协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分子诊断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致病基因突变,为疾病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以及遗传咨询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虽然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知多个基因的变异与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如APP、PSEN1、PSEN2等基因。分子诊断可以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辅助检查,有助于在疾病早期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此外,通过对大量患者基因数据的分析,还可以深入研究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模式,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分子诊断技术在罕见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单基因罕见病、染色体异常相关罕见病,还是多基因罕见病,分子诊断都能凭借其精准的检测手段,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分子诊断将在罕见病诊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2025-07-11
分享    收藏